走,去亳州老巷子里听戏!探秘那些活着的戏曲俱乐部
走,去亳州老巷子里听戏!探秘那些活着的戏曲俱乐部
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石巷弄里,总飘荡着若有若无的胡琴声。循声而去,或许会发现一座挂着梨园春色木匾的老茶馆,十来个老戏迷正围坐着哼唱二夹弦;拐过九道弯的北关老街,某户人家的四合院里突然传出铿锵的梆子声,院墙上歪歪扭扭贴着周末票友会的告示。这就是亳州戏曲俱乐部的独特生态——它们不设门槛,没有固定舞台,却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在这座药都的肌理中。
一、藏在老街里的戏窝子
清晨六点的北关历史街区,当游客还在沉睡时,花戏楼旁的二夹弦研习社早已开了场。社长李金凤端着保温杯,正给新入社的年轻人讲解《梁祝》中的十八相送。这个由老药行仓库改造的俱乐部里,墙上挂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服,玻璃柜里陈列着老艺人手抄的工尺谱,连排椅都是从老戏院淘来的古董。
沿涡河往东走,在挂着华祖庵牌坊的巷子里,梆子戏票友之家的成员们正排练新编现代戏《芍花情》。负责人王建军原是亳州梆剧团的武生,退休后带着二十多个徒弟在这里传承濒临失传的十三响绝技。他们自创的梆子快闪常在曹操运兵道出口处即兴开演,总能引得游客驻足叫好。
二、戏曲俱乐部的七十二变
在亳州学院戏曲社的活动室,大学生们正在调试自制的全息投影设备。他们改编的科幻版《白蛇传》里,许仙戴着AR眼镜解读《本草纲目》,法海的禅杖会发光变色。这种传统与科技的大胆碰撞,让这个成立仅3年的俱乐部在抖音上收获了百万点击。
周末的魏武广场总是热闹非凡。银发戏曲角的老人们自带小板凳,轮流演唱拿手选段。76岁的张桂枝老人能唱完整本《穆桂英挂帅》,她手写的戏词本被年轻人称为活化石。旁边的非遗市集里,戏曲元素手作坊的姑娘们正教游客制作梆子戏脸谱口罩,将传统纹样玩出了新花样。
三、让老戏腔焕发新生机
每月农历初一,涡河游船上都会举办移动戏台活动。从花戏楼码头到灵津渡,戏迷们随船漂流,沿途演绎不同剧种。这种人在戏中游的沉浸式体验,让很多年轻游客直呼比剧本杀还过瘾。去年中秋夜,船上即兴编排的《曹操月下追韩信》成为爆款视频,单日转发量破10万。
在古井镇,戏曲+研学项目正在兴起。孩子们跟着老艺人学画戏曲脸谱,用中药材制作戏服染料,还能体验一日角儿的扮装课程。当地酒厂甚至推出戏韵系列文创酒,瓶身上的烫金戏文成了收藏家们的新宠。
夜幕降临时分,华灯初上的北关老街又飘起悠悠戏韵。这些扎根市井的戏曲俱乐部,正用最鲜活的方式守护着千年戏脉。在这里,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,每段唱腔都在续写着新的传奇。或许下个转角,你就会与一段动人的亳州戏腔不期而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