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古戏台:二夹弦里的千年回响
亳州古戏台:二夹弦里的千年回响
安徽亳州老城区的北关历史街区,青石板路上总飘荡着独特的唱腔。清晨六点,当第一缕阳光爬上花戏楼的砖雕斗拱时,老艺人张玉山总会对着涡河水吊嗓子。他那独特的假声与小嗓,混着青砖灰瓦间沉积的岁月,将二夹弦的婉转之音送进古城的晨曦里。
一、古商道上的戏韵流转
亳州作为明清时期南来北往商埠地,千帆竞发小南京,涡河码头日夜吞吐着药材、丝绸与茶砖。1793年的春天,山东曹县来的商队不仅带来了成捆的党参,更捎来了黄河岸边的民间小调。这些曲调在亳州的茶馆酒肆中生根发芽,与当地方言、民歌交融,渐渐形成了二夹弦的雏形。
老艺人们至今保留着用黄铜片夹奏的绝活。两片薄如蝉翼的铜片含在唇齿间,振动发出的声音既似胡琴又类唢呐。这种独特的伴奏技法,让二夹弦的曲调既有北地的高亢,又带江南的柔媚,恰如亳州地处中原与江淮之间的过渡气质。
二、弦索声中的烟火人间
在亳州乡村,二夹弦是融进日常的生活艺术。农忙时节,田间地头常能听见哟嗬嗬的帮腔声;婚丧嫁娶,必有《王金豆借粮》《三拉房》等应景剧目。最妙的是《站花墙》里的花腔十八调,旦角用真假嗓转换演绎少女怀春,活脱脱把亳州女子泼辣又含蓄的性格唱活了。
七旬老艺人李凤云还记得,五十年前在利辛县演出《三上轿》,台下观众跟着剧情哭成一片。演到新娘子三次上轿三次折返时,前排老太太们抹着眼泪往台上扔手绢,那场景比现在的追星现场还要热闹。
三、老腔新韵的当代回响
如今的亳州,二夹弦在古戏台与现代剧场间穿梭。花戏楼的百年戏台上,每周三下午仍有公益演出。年轻演员王雪梅创新编排的《华佗问诊》,将五禽戏动作融入传统身段,在省戏曲节上斩获金奖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亳州学院开设的地方戏曲选修课上,00后学生们学唱《梁祝》选段时,竟能自然切换亳州方言的九声六调。
夜幕降临时分,北关历史街区的茶馆里,老票友们依旧用紫砂壶打着拍子。当二夹弦特有的哭腔响起,涡河水面泛起粼粼波光,仿佛千百年来商船桅杆上的风灯,仍在为这穿越时空的戏韵点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