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:皖北大地上的戏曲“活化石”

**亳州:皖北大地上的戏曲“活化石”**

在皖北平原的深处,有一座被药香浸润三千年的古城。人们熟知这里是华佗故里、曹操故里,却鲜少有人知道,亳州的青石板街巷间,至今仍飘荡着跨越时空的戏曲声腔。当“戏曲之乡”的称号冠在黄梅戏发源地安庆或徽剧发祥地歙县时,亳州人总会笑着摆出家中珍藏的梨园行头:“咱们这儿,藏着戏曲的活魂儿呢!”

**一、药都戏脉:当百草园遇上戏台子**

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的花戏楼下,至今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,碑文记载着清乾隆年间药商们的约定:每逢白芍收成,需从利润中抽“戏厘”,请梆子戏班连演三天酬神。这并非偶然——作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药都之一,亳州汇聚了山陕、江浙、湖广的商帮,各地戏班随着药商的马蹄声在此落地生根。

山陕会馆的梆子腔、湖广会馆的采茶调、江浙会馆的滩簧戏,在亳州的茶馆药市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。据《亳州志》载,道光年间全城23座会馆均设有戏台,药市旺季时甚至出现“一街七台戏,商客隔帘猜”的盛况。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,孕育出了州戏曲“南腔北调皆成韵”的包容特质。

**二、花鼓灯影里的“亳州基因”**

在涡河岸边的立德镇,每年正月十五的“灯窝子”庙会上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七旬老艺人张广运手持云锣,领着花鼓灯班子在人群里“踩街”。他们唱的既不是纯粹的花鼓灯,也不是地道的梆子戏,而是被称作“灯戏两下锅”的独特形式——前半段是热闹的傩戏祈福,后半段忽而转入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豫剧唱段。

这种“戏中戏”的传统,恰恰印证了亳州戏曲的基因密码。考古学家在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的陶制面具,证实了此地巫傩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。当古老的傩舞遇见明清商路带来的各路戏曲,便催生出亳州特有的“傩戏共生”现象。2011年,亳州梆剧团的《钟馗嫁妹》进京演出,剧中钟馗踩着傩舞步法开道的设计,让戏曲界惊叹“找到了中国戏曲起源的活态样本”。

**三、二夹弦:在濒危剧种里听见未来**

在谯城区五马镇桃花村的农家院里,84岁的周凤英老人至今保持着每日吊嗓的习惯。她守护的“二夹弦”,这个曾被称作“半碗蜜”的稀有剧种,如今全国仅存7个专业剧团,而亳州就占了3个。与其他剧种不同,二夹弦的唱腔既有北方梆子的激越,又带着南方花鼓的婉转,更特别的是其伴奏乐器“二夹弦胡琴”——用两根钢弦夹马尾的特殊构造,能发出近似人声呜咽的独特音色。

“上世纪50年代,俺们村人人能唱《梁祝》选段。”周凤英抚摸着褪色的戏服回忆。为了让年轻人接棒,亳州戏曲工作者做了大胆创新:将华佗五禽戏的身段融入武打设计,用药都采药歌改编新唱词。2023年,改编自当地扶贫故事的二夹弦现代戏《芍药花开》,竟在大学生群体中意外走红,抖音上“00后”戏迷自发组建的票友群已超两千人。

**四、戏曲生态圈的当代实验**

走在今天的亳州老街,戏曲从未远离市井生活。清晨的南京巷钱庄门口,票友们对着青砖照壁练声;晌午的曹操运兵道景区,游客可扫码点播地道德州非遗坠子戏;入夜的魏武广场上,AR技术将古戏台投影在空中,年轻人戴着VR设备体验“穿越听戏”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,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亳州的“戏曲细胞工程”:全市87所中小学开设地方戏曲课,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学习用中药材制作简易响板;药企冠名支持民间剧团,康美药业甚至将传统戏文印在了中药外包装上。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承模式,让戏曲真正融入了城市血脉。

当夕阳为花戏楼的砖雕镀上金边,巷口传来二夹弦《花木兰》的唱段。那个替父从军的传奇女子,其故里究竟在何处虽存争议,但亳州人坚信,唯有在这片既生长《离骚》草木又浸润市井烟火的土地上,才能让跨越千年的戏曲之魂生生不息。或许,称亳州为“戏曲之乡”不够确切——它更像一座永远在生长的戏曲博物馆,每个角落都在讲述着中国戏曲最本真的生命状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