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茶馆里的“活化石”:探秘皖北独有的二夹弦

**亳州茶馆里的“活化石”:探秘皖北独有的二夹弦**

清晨的亳州老街,青石板路还沾着露水,巷尾一家老茶馆的木门“吱呀”一声推开。七八张八仙桌旁,鬓角斑白的老茶客们捧着粗瓷碗,眼睛却齐刷刷盯着戏台——台上的旦角正捏着帕子,用似断非断的嗓音唱道:“三更天,绣楼空,手把银灯泪盈盈……”台下有人闭目打拍,有人轻声跟唱,仿佛这咿呀的唱腔里,藏着他们半辈子的光阴。

这便是亳州独有的戏曲“二夹弦”,一个连老戏迷都未必听说过的稀有剧种。

一、藏在梆子戏里的“棉花腔”

若问亳州人听什么戏,外地人常会抢答:“黄梅戏吧?”其实往北跨过涡河,这里的戏台早被另一种声腔占据。二夹弦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的皖豫交界处,当时亳州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商客,既嫌河南梆子太硬朗,又嫌江南小调太绵软,于是艺人们把梆子戏的板式揉进民歌小调,创造出这种“梆子骨,棉花肉”的特殊唱法。

老艺人张广才回忆,上世纪五十年代亳州北关的“五家戏楼”,夜夜能听见二夹弦的胡琴声:“拉弦的师傅要在两根弦之间夹个马尾弓,一弓擦两弦,那声音就像砂锅里熬中药,咕嘟咕嘟直往人心里钻。”这种独特的演奏方式,正是“二夹弦”名称的由来。

二、月光下的“三小戏”

不同于其他剧种的行当齐全,二夹弦专攻“三小戏”——小生、小旦、小丑。在亳州乡间,至今流传着《王林休妻》《梁祝》等八十多出骨子老戏,其中《货郎翻箱》堪称绝活:货郎挑着缀满铜铃的扁担翻跟斗,铜铃要响成一片却不可相碰,旦角则要踩着铃声唱出九转十八弯的“哭腔”。

最妙的是它的夜戏传统。早年亳州药商多在晚间看戏解乏,戏班便发明了“月光调”——旦角唱到“月照西楼”时,后台用锡箔反光打在蓝布景上,竟真映出一轮明月。83岁的老票友李凤山说:“1956年省里汇演,二夹弦剧团带着《站花墙》进京,周总理听完特意嘱咐:‘这个棉花腔,要像亳芍一样好好栽培。’”

三、寻找最后的“戏虫子”

如今在亳州魏武祠旁的露天戏台,每周三仍能看到二夹弦传人郑玉玲的演出。她卸妆时总念叨:“当年师父教戏,要求我们对着井口练声,说井水能吸住声音不散。现在年轻人都去学流行歌了,谁还肯对着黑窟窿吊嗓子?”

不过转机出现在2021年,亳州学院将二夹弦纳入非遗选修课。00后学生王倩在期末汇报演出时,把抖音神曲《踏山河》改编成二夹弦唱段,视频意外收获百万点击。郑玉玲看着手机直拍腿:“这丫头把‘慢三板’加进电子鼓点,倒是比我们老腔老调鲜活!”

暮色中的华祖庵前,又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。几位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手机直播,屏幕里不断跳出“求戏词翻译”的弹幕。六百年的声腔穿越时空,在青砖灰瓦间泛起新的涟漪——或许这就是老艺人口中的“戏魂不散”,只要还有人愿意侧耳倾听,二夹弦那棉絮般轻柔的唱腔,就永远飘荡在亳州的晨昏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