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听戏指南:在药都烟火里邂逅最地道的皖北戏韵
亳州听戏指南:在药都烟火里邂逅最地道的皖北戏韵
药香弥漫的亳州古城里,晨光刚爬上花戏楼的飞檐,巷子深处就传来悠扬的坠胡声。这座以药材闻名的城市,骨子里流淌着千年不息的戏曲血脉——当华佗故里的草药在晨露中舒展枝叶,淮河岸边的戏腔也在烟火人间里悄然绽放。
一、药都戏韵里的活化石
在亳州老城区的茶馆,常能遇见手持紫砂壶的老茶客闭目打着拍子。他们沉醉的,正是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二夹弦。这种起源于明代的古老剧种,以两股马尾弦定音,唱腔如药都清晨的薄雾般缥缈婉转。非遗传承人李素华演绎的《梁祝》选段,将祝英台哭坟的悲切化作九转十八弯的拖腔,听得人肠回九转。
涡河畔的梆子声总在暮色四合时响起。淮北梆子戏那高亢的唱腔,带着黄土地的粗犷与奔放,恰似亳州人豪爽的性情。老戏迷最爱《穆桂英挂帅》中辕门外三声炮的经典唱段,梆子击节的脆响与旦角穿云裂帛的嗓音,在千年古城墙上撞出历史的回响。
二、转角遇到戏的听戏地图
花戏楼的雕花藻井下藏着听戏的终极秘境。这座清代戏楼的三百六十幅彩绘木雕中,藏着十八出三国戏文。每逢周末下午,当地票友在精妙绝伦的悬雕背景下唱起泗州戏《拾棉花》,旦角的水袖掠过彩绘关公的青龙偃月刀,时空在这一刻奇妙重叠。
钻进白布大街的深巷,老字号茶社的竹帘后飘来弦索叮咚。花上八块钱要壶亳菊茶,就能听整晚的曲剧折子戏。穿蓝布褂的老琴师将坠胡架在膝头,一曲《陈三两爬堂》唱得市井百态尽在其中,茶客们和着板眼轻叩桌沿,这是亳州人最寻常的夜生活。
三、节令里的戏味人生
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华祖庵庙会,古戏台上演着别处难寻的药戏。头戴芍药花的旦角唱着《神医华佗》,唱词里巧妙嵌着亳芍亳菊等道地药材,药商们听得眉开眼笑,这戏里戏外都是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。
涡河龙舟赛时的水上戏台最是惊艳。泗州戏《走娘家》的俏皮唱段里,艄公的船桨打起欢快的水花,两岸看客的喝彩声与锣鼓声在河面荡漾。待到中秋夜,北关历史街区的青石板上演着梆子戏《嫦娥奔月》,明月清辉与戏台灯火相映成趣。
夜色渐深时,老城茶社的灯笼次第亮起。戏迷们三三两两踱出茶馆,哼着未尽的戏文拐进挂着药幌的巷弄。在这座把中药写进基因的城市,戏曲如同陈年药酒,越是沉淀越显醇香。当二夹弦的余韵混着药香飘过明清老街,你会明白:亳州的戏,是要用慢火细煨,用心品味的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