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地图:巷陌深处藏着哪些好腔调?
亳州戏曲地图:巷陌深处藏着哪些好腔调?
亳州老城的晨光里,总伴着几声清亮的吊嗓。药商们卸下门板开张的响动里,混着城隍庙戏台飘来的梆子声。这座浸润着药香与酒香的城市,骨子里流淌着千年戏曲的韵律。若想听懂亳州人的悲欢,不妨循着这些声腔,走进那些藏着好戏的巷陌深处。
一、梆子声里的江湖气
老亳州人最认淮北梆子那股子泼辣劲儿。花戏楼旧址旁的老茶馆里,红木椅上的茶客们眯着眼打拍子,台上老生一句十八年风雨路的甩腔,惊得盖碗里的茶汤都泛起涟漪。这梆子戏最妙在活词,演员现编现唱的即兴功力,把《穆桂英挂帅》里的巾帼豪情演得活灵活现。戏迷们说,听梆子得配焦丸子汤,那滚烫的辛辣劲儿才衬得上戏里的江湖快意。
二、弦索中的柔情百转
涡河边的柳荫下,二夹弦的胡琴声比河水还缠绵。这亳州独有的剧种讲究九腔十八调,旦角的水袖能甩出七十二种花样。老戏迷最惦记文化馆的杨凤英,她唱的《秦雪梅》能把人眼泪催下来。要听地道的二夹弦,得赶早去白布大街的晨练点,老先生们拎着胡琴往石凳上一坐,那些《梁祝》里的相思调就顺着晨雾飘散开来。
三、市井里的梨园风情
华佗广场的夜市最懂年轻人的心思。泗州戏班子支起LED屏,新编的《芍花仙子》把传统唱腔混进电子乐,看戏的姑娘们举着冰糖葫芦也能跟着哼两句。老城墙根下的曲剧票友会更有意思,几个退休教师把《卷席筒》改成亳州方言版,逗得遛弯的老太太直拍大腿。要说最鲜活的戏味,还数北门口早市的叫卖调,卖五香牛肉的汉子一嗓子亳州味道嘞——,活脱脱是梆子戏里的花脸腔。
夜色渐深时,曹操运兵道口的戏台又亮起灯火。台上演着新编梆子戏《华佗》,台下嗑瓜子的大爷突然跟着唱和起来。这一刻你会明白,亳州的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长在百姓舌尖的活语言。那些流转千年的声腔里,藏着一座城的脾气与体温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