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江湖:老中青三代人的梨园情
亳州戏曲江湖:老中青三代人的梨园情
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,清晨总飘着二夹弦的悠扬唱腔。这座浸润着华佗药香的三国故里,民间戏曲的薪火在茶馆巷陌间悄然传承。从曹操运兵道到花戏楼,从涡河码头到乡村戏台,亳州人用独特的戏曲密码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地图。
一、草台班子的戏魂
涡阳县马店镇的金凤凰民间艺术团最近又添了件喜事——73岁的班主李传海收了三个00后徒弟。这支活跃在皖北的草根剧团,每逢农闲时节就开着三轮车转场演出,褪色的戏箱里装着三十多套梆子戏行头。在蒙城县小涧镇,双锁山小剧场的票友们自发集资修缮了百年古戏台,每月初八雷打不动的梆剧专场,总能吸引周边三县戏迷骑着电动车赶来。
这些民间班社藏着不少活化石:能用古法调制梆子腔的琴师王德才,能唱全本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农妇张秀兰,会画传统戏曲脸谱的退休教师陈明礼。他们的演出或许不够精致,但那份浸着泥土气的真挚,恰是戏曲最本真的模样。
二、青年人的新戏路
在曹操公园晨练的人群里,28岁的程雪总在凉亭旁练水袖功。这位亳州学院音乐系毕业生,把抖音账号梆子小姐姐做成了十万粉丝的戏曲网红。她的视频里既有传统唱段教学,也有用梆子腔翻唱流行歌曲的创意改编,最新一期戏曲rap播放量破了百万。
谯城区文化馆的青春戏苑项目更显野心:00后编剧刘子昂把华佗传说改编成沉浸式戏曲,演员们穿梭在花戏楼景区与观众互动;95后服装设计师林晓雯将亳芍纹样融入戏服,让传统行头焕发现代生机。这些年轻人正在搭建传统戏曲与Z世代的对话桥梁。
三、校园里的小梅花
亳州学院附属小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——八百名学生齐做戏曲广播体操,云手、亮相做得有模有样。这所安徽省戏曲特色学校开设了校本戏曲课程,音乐老师赵梅带着孩子们排演的少儿梆剧《少年华佗》,去年摘得了全国小梅花奖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乡间校园里的传承:利辛县望疃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能用当地方言唱淮北花鼓戏,涡阳义门镇中学的小小梨园社定期到敬老院义演。这些稚嫩的童声穿越时空,与老艺人们的苍劲唱腔交织成动人的和弦。
夜幕降临,亳州老街的茶馆里又响起了梆子声。83岁的非遗传承人周广仁抚着斑驳的坠胡,身边围着老票友、年轻戏迷和描着脸谱的孩童。在这个被药都、酒乡、电商新城多重标签包裹的城市里,戏曲像一株倔强的芍药,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绽放着千年不绝的芬芳。当手机闪光灯照亮古戏台的那一刻,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次温暖的相拥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