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街巷深处谁在守护那抹戏腔

亳州街巷深处谁在守护那抹戏腔

**一、老戏楼里的铁杆票友**

清晨五点半的亳州白布大街还笼罩在薄雾里,同丰茶楼二楼已经亮起了昏黄的灯。七十八岁的张启明摸出钥匙打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将写着今日曲目:二夹弦《秦雪梅》的竹牌挂在门头。这是他守了四十年的老规矩——当年父亲在谯陵剧场当检票员时,也总爱在开场前用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写下戏名。

楼梯间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,裹着蓝布头巾的刘奶奶挎着竹篮进来,篮子里装着给角儿们准备的麻花和糖糕。老张头,今儿个可要给我留第三排靠过道的座。她边说边往后台张望,春红那丫头前日唱的《西厢记》,那眼波流转的劲儿,活脱脱就是个崔莺莺。

**二、涡河岸边的草台班子**

在十九里镇的李大郢村,五十四岁的李长顺正往拖拉机上装道具箱。褪色的红绒布戏服叠得整整齐齐,头面上镶嵌的玻璃钻在晨光中闪着微光。今儿个给马寨送堂会,唱《穆桂英挂帅》。他拍了拍车斗里蒙着蓝布的戏箱,这箱子还是我爷那辈传下来的,当年装的是真绸缎的行头。

戏班成员多是留守老人,六十三岁的司鼓王师傅年轻时在省梆子剧团待过,退休后回乡重拾鼓槌。城里剧场唱一场戏要两万块,俺们这草台班子走村串户,给乡亲们唱个热闹。拖拉机突突声中,李长顺扯开嗓子来了段梆子腔,惊起河滩上一群白鹭。

**三、校园里的小戏迷**

谯城区青云小学的戏曲兴趣班上,十岁的王雨桐正在学甩水袖。指导老师陈慧娟是市二夹弦剧团的刀马旦,每周三下午都会来教孩子们基本功。现在城里孩子都追明星,可我们班三十六个学生,有二十八个能唱全本《花木兰》。陈老师翻着手机里的视频,画面中孩子们在社区文化节上表演,台下坐着的爷爷奶奶们边抹眼泪边鼓掌。

在涡阳一中的戏曲社团活动室,高二学生李明浩正和同学排练原创戏歌《亳州故事》。他们将老辈人传唱的梆子腔融入说唱节奏,视频上传抖音后点击量破百万。没想到老祖宗的东西这么酷!李明浩指着评论区里求完整版的留言,眼睛亮晶晶的。

**四、夜市深处的戏匣子**

华灯初上时,曹操公园西门外的戏曲角开始热闹起来。六十五岁的赵师傅支起折叠桌,摆上老式录音机和成摞的戏曲磁带。《收姜维》《打金枝》的唱段在夜色中流淌,围观人群里不时有人跟着哼唱。卖糖葫芦的摊主王大姐说:这些老磁带现在可不好找,赵师傅跑遍了周边县市的旧货市场。

转角处,三十岁的外卖小哥张伟停好电动车,从保温箱里掏出个U盘。赵叔,这是您要的2018年亳州戏曲春晚录像。他抹了把汗,跑了三家网吧才下载下来。接过U盘的赵师傅如获至宝,当即用蓝牙音箱播放起来,引得散步的老人们纷纷驻足。

**结语**

从青砖灰瓦的老茶楼到霓虹闪烁的商业街,亳州的戏腔始终在岁月长河里流淌。当七旬老人颤巍巍按下录音机播放键,当少年人把传统唱腔编进电子乐,那些浸润着药都烟火的曲调,正在以新的方式续写属于这座古城的声音记忆。在某个晨雾未散的清晨,或许你会在老街转角遇见哼着梆子腔的送菜老汉,那调子里藏着的,正是千年不变的亳州魂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