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爱好者:一群扎根乡土的“梨园守望者”

**亳州戏曲爱好者:一群扎根乡土的“梨园守望者”**

在安徽亳州这座千年古城,戏曲文化如同涡河水一般流淌在街头巷尾。从梆子戏的铿锵唱腔到二夹弦的婉转曲调,从公园自乐班的即兴表演到校园戏曲社团的青春演绎,亳州戏曲爱好者用热爱与坚持,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。

---

**“老戏骨”张传礼:用半世纪守护梆子戏的根**

清晨五点半,亍东公园的凉亭里总会准时响起沙哑却中气十足的吊嗓声。72岁的张传礼身着褪色练功服,一板一眼地指导着十几位银发票友排练《穆桂英挂帅》。作为亳州梆子戏非遗传承人,他年轻时曾是国营剧团的台柱子,退休后却比从前更忙——组建“亳韵梆子社”、整理濒临失传的老戏本、每周雷打不动去乡镇义务演出。

“现在年轻人听梆子戏的少了,但咱不能让它断了脉。”张师傅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着从老艺人那里抢救来的72段传统唱腔。去年他带着社员在十八里镇演出时,发现台下竟坐着十几个举着手机录像的“00后”,这让他激动得连夜修改戏词:“得让老戏说新话!”

---

**“90后”夫妻档:把二夹弦唱成短视频爆款**

在华祖庵旁的青砖小院里,王雪婷正对着三脚架调整补光灯。她身着水袖戏服,丈夫李昊手持月琴,两人合作的二夹弦短剧《药都恋》在抖音播放量突破百万次。这对毕业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90后夫妻,曾是同学眼中“格格不入”的存在——当同龄人追星追剧时,他们却泡在图书馆查老戏谱,跑到河南商丘拜师学艺。

“传统戏词里唱‘芍药花开满城香’,我们就改成‘芍药田边开直播’。”王雪婷笑着展示他们改编的现代版《花木兰》,视频里木兰不再披甲上阵,而是化身电商主播为亳州中药材带货。如今他们的账号“亳州戏伉俪”已有8万粉丝,最让他们骄傲的是,通过直播打赏筹款修复了观堂镇一座清代古戏台。

---

**“小梅花”戏曲社:校园里的传统文化播种机**

每周三下午,亳州第一小学的戏曲教室里总会传出稚嫩的唱念声。10岁的陈乐乐扎着靠旗,正在排练《拾玉镯》选段,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把油彩晕染得更鲜艳了。这个由市戏剧家协会扶持成立的少儿戏曲社团,5年来已培养出3位“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”得主。

“起初家长觉得学戏耽误学习,现在争着送孩子来。”指导老师刘敏翻开社团相册:孩子们在中药材市场表演原创剧目《华佗济世》,在社区春晚与老艺人同台唱《铡美案》,甚至登上央视戏曲频道的舞台。“戏曲教给孩子的不仅是唱腔身段,更是亳州人骨子里的仁义礼智信。”

---

**藏在市井中的戏曲江湖**

夜幕降临时分,曹操公园西门外的空地上,三轮车夫赵建国卸下货箱,从座垫下抽出磨得发亮的坠胡。这位白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送货员,晚上便化身民间乐师,与卖烧饼的刘婶、修鞋的周叔组成“草台班子”。没有戏服妆造,没有专业舞台,一段即兴的《包公辞朝》引得散步的居民围了三四层。

在亳州,这样的“野生戏窝子”随处可见:花戏楼边的茶馆里,退休教师每周举办戏曲沙龙;古井镇的老粮站内,农民自发组建的“高粱红剧团”正在排演新编现代戏《振兴路上》;就连外卖骑手的休息站,都贴着“亳州戏曲票友群”的二维码……

---

这些散落在药都各处的戏曲爱好者,或许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精致的行头,但他们用最朴素的热情,让传统戏曲在炒药声、车铃声、校园铃声中生生不息。正如涡河岸边的老艺人常说的那句话:“戏比天大,人在戏就在。”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