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亳州戏曲茶楼:藏于市井的梨园烟火
【寻访亳州戏曲茶楼:藏于市井的梨园烟火】
初到亳州的人,总会被满街飘着的中药香勾了魂。可若想寻这座千年药都的另一面灵魂,还得拐进老城街巷,循着胡琴声和铜锣响,找到那间藏着半部亳州戏曲史的华祖茶楼。
穿过北关历史街区青砖灰瓦的巷弄,在花戏楼斜对角的老梧桐树下,一栋两层木结构阁楼挂着褪了色的蓝底金字招牌。这里没有霓虹灯牌招摇,二楼雕花木窗里飘出的高亢梆子腔,就是最生动的指路牌。茶楼主人老周说,这地方原是清末药商听戏会客的私宅,二十年前被他改成了百姓戏台,咱这茶楼不卖酒水,就靠一壶高炉家茶和满屋子戏迷撑着。
要问具体门牌,老周总爱打趣:花戏楼往东二百步,闻见板胡声就到。其实茶楼正门开在永安街13号,正对着三圣庙街口。从曹操运兵道出来,沿着明清老街走十分钟,看见路边支着油茶摊子的巷口拐进去就是。若坐公交,3路车在北门口站下车,顺着卖五马酥烧饼的铺子往北走,穿过三个红灯笼挂着的巷子就能望见茶楼的飞檐。
二楼戏台不过二十见方,斑驳的朱漆立柱上还留着当年票友刻的戏词。每周三、六下午,亳州梆剧团的退休老艺人准时要来这儿过戏瘾。茶客们花十块钱要壶茶,能听《穆桂英挂帅》全本。散场后常有票友围着老琴师讨教花腔十八板的技法,茶楼后院的石桌上,永远泡着待客的亳菊茶。
有意思的是,茶楼楼梯转角挂着幅泛黄的手绘地图,细看竟是民国时期亳州城戏曲茶楼分布图。老周说这附近原来有七八家戏楼,如今只剩他这一处还在开锣。前年文旅局说要挂牌保护,我倒觉得守着这份热闹比啥牌子都实在。说话间,楼下传来帮腔师傅吊嗓子的长调,惊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。
这藏在市井深处的戏楼,就像亳州人揣在怀里的老怀表——外面看着不起眼,掀开盖子才知道里头藏着叮叮当当的时光。若您来亳州只顾着逛药材市场,那可真真是错过了一味叫梨园春秋的地道风物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