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学戏指南:梨园薪火这样传承
亳州学戏指南:梨园薪火这样传承
在亳州老城区的梆子声里,总能遇见这样的场景:晨曦微露时,花戏楼旁的巷弄深处,三五少年正对着青砖墙咿呀开嗓;暮色四合时,北关历史街区的老戏台上,鬓角斑白的老艺人手把手教着徒弟走圆场。这座浸润着千年戏曲芬芳的城市,处处都是天然的戏曲课堂。
一、老街深巷里的活态传承
亳州戏曲教育最动人的风景,藏在那些挂着非遗传承基地木牌的老宅院里。在明清老街的徐家班传习所,70岁的淮北梆子传承人徐青山每天清晨都会带着十几个小徒弟练功。青石板上压腿的孩子们,既要学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刀马功夫,也要背《花木兰》的戏词韵白。这种口传心授的师徒制,保留了戏曲最本真的教学方式。
民间戏班的以戏带功教学法独具匠心。学员们跟着草台班子下乡演出,白天在晒谷场上排《包公辞朝》,晚上就着汽灯学《打金枝》。这种浸润式教学让年轻演员迅速掌握四功五法,更难得的是接上了传统戏曲的地气。
二、现代戏校里的科班训练
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表演专业近年异军突起,其创新性的双导师制尤为亮眼。学生上午在排练厅跟专业教师学身段,下午就到老艺人家中听戏文掌故。该校与亳州梆剧团共建的实训基地,每年推出《曹操献酒》等新编剧目,让传统程式与现代舞台技术碰撞出火花。
地方剧种保护中心开设的公益传习班,已成为市民学戏的热门选择。每周三晚,文化馆的戏曲教室内,银行职员、退休教师、中学生同堂学唱《刘墉下亳州》。这种打破年龄界限的教学模式,让梆子戏在当代焕发新生机。
三、跨界融合中的新生力量
在亳州中药城举办的戏曲文创市集上,90后戏曲主播梆子小妹正用直播教网友学唱《华佗颂》。她的短视频账号将亳芍、亳菊等道地药材与戏曲身段结合,创编出药香戏韵系列作品,吸引数万年轻粉丝在线学戏。
校园里的戏曲社团同样生机勃勃。亳州一中小梅花剧社排演的青春版《木兰从军》,融入街舞元素的武打设计令人耳目一新。这些小戏迷在省级青少年戏曲大赛中屡获金奖,印证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。
从老艺人的雕花戏箱到少年的抖音直播间,从百年戏楼的雕梁画栋到校园剧社的LED舞台,亳州戏曲教育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新路。这座戏曲活化石之城用最生动的方式证明:当千年戏脉遇上时代新声,传承的故事永远年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