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寻戏指南:听一折梆子二夹弦,做一回地道谯城人

亳州寻戏指南:听一折梆子二夹弦,做一回地道谯城人

到亳州不赏戏,如同品古井贡不闻酒香。这座浸润着三千年药香的古城,街头巷尾飘荡着二夹弦的婉转,花戏楼的飞檐下回响着梆子戏的铿锵。晨起沿着涡河漫步,冷不丁就能撞见票友们甩着水袖吊嗓子,这才是打开亳州的正确方式。

一、花戏楼里听古韵

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花戏楼堪称活态博物馆,每逢周末午后,老戏迷们摇着蒲扇早早占座。二楼回廊的朱漆木凳还留着包浆,坐在这里听《穆桂英挂帅》,抬头就能望见砖雕上《长坂坡》的赵云在眼前活过来。班主老李头说:咱这儿的梆子戏讲究'九腔十八调',唱到《陈州放粮》里包公怒铡国舅那段,保管你后脊梁发麻。

二、老街茶馆遇知音

白布大街的华祖茶馆藏着亳州最地道的戏窝子。每日申时三刻,茶博士拎着长嘴铜壶穿梭方桌间,二夹弦非遗传承人周玉梅轻启檀口,一曲《梁祝》的十八相送唱得九转回肠。老茶客王大爷眯着眼打拍子:这二夹弦好比亳州的药膳,得用坠胡、柳琴、三弦文武场慢慢煨,比那些流行小调有滋味多啦。

三、市井深处藏乾坤

懂行的戏迷会踩着三轮车夫的铃铛声钻进州东街。巷子深处的青砖小院里,七十岁的张桂兰带着草台班子排演《打金枝》。没有华服头面,粗瓷大碗权当惊堂木,可那一板一眼的慢板转流水愣是让路过卖薄荷的汉子忘了吆喝。每月初八的撂地演出最是热闹,街坊们端着板凳嗑着瓜子,仿佛回到百年前的亳州码头。

夜色渐浓时,循着锣鼓声转到魏武广场。百姓大舞台的射灯照亮夜空,现代梆子戏《曹操献酒》正演到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。台下捧着药膳罐子的老妪、拿着手机直播的姑娘,都在梆子声里寻到了自己的戏味。要问亳州戏曲何处寻?满城皆是戏台子,处处可闻药都腔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