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老亳州:转角遇见咿呀戏腔的市井江湖
寻味老亳州:转角遇见咿呀戏腔的市井江湖
亳州人骨子里总带着三分戏韵,清晨的牛肉馍香气里混着梆子戏的余韵,老街巷的青砖缝中藏着二夹弦的唱腔。这座浸润着华佗药香与曹操雄风的古城,戏曲早已不是舞台上的表演,而是寻常巷陌里鲜活的生活切片。
**一、花戏楼下听古韵**
站在北关老街的花戏楼前,青砖雕花间流转着三百年的时光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,这里总会支起红绸戏台,老票友们早早搬着马扎占座。二夹弦的声腔从雕花木窗棂间溢出,弦师手中的四弦胡琴一响,旦角踩着碎步登场,水袖翻飞间抖落一地徽风皖韵。台上的《王婆骂鸡》正热闹,台下白发老者打着拍子轻哼,黄口小儿举着糖画看得入神——这方寸戏台,演尽了亳州人的悲喜人生。
**二、茶馆深处遇知音**
穿过白布大街的青石板路,老城墙根下的同兴茶馆飘出缕缕药茶香。推开斑驳的木门,三十几张八仙桌间,穿蓝布衫的茶博士拎着长嘴铜壶穿梭添水。每周三下午,茶馆二楼准时响起淮北梆子,不设舞台,演员就站在茶客之间开嗓。一折《穆桂英挂帅》唱得满堂喝彩,老茶客们击节叫好时震得盖碗叮当,新来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茶香混着戏韵,酿成最地道的亳州味道。
**三、夜游涡河觅新声**
当暮色染红涡河水面,南湖公园的灯光戏台便亮了起来。现代声光电技术将传统戏曲幻化成光影盛宴,《曹操献酒》的故事在环形水幕上重现,年轻演员改良的梆子戏腔穿云裂石。岸边散步的市民驻足观赏,外卖小哥停下车倚着电动车看得入神,穿汉服打卡的姑娘跟着哼唱抖音热曲改编的戏腔片段——古韵新声在粼粼波光中交织,勾勒出戏曲文化生长的年轮。
夜色渐深时,循着戏迷票友的闲聊声拐进薛阁路小巷,某处院门虚掩的民宅里,几位退休老艺人正围坐唱和。月光洒在院中石磨上,四弦胡琴声悠悠,一曲《药都春》唱得栀子花暗香浮动。这样的场景在亳州街头巷尾随时可能遇见,戏如人生,人生如戏,这座千年药都的魂魄,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戏曲碎片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