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人学戏指南:家门口的戏曲传承地

亳州人学戏指南:家门口的戏曲传承地

在亳州老城茶馆里,当三弦声穿透青砖灰瓦,老票友闭目击节的模样总让年轻人心痒。这座药都浸润着千年戏曲基因,想学戏的亳州人,其实转身就能找到拜师门路。

一、专业院团里的科班传承

亳州演艺集团的练功房每天清晨准时传出吊嗓声,这里不仅是专业演员的排练场,也是向市民开放的戏曲课堂。国家二级演员李玉梅每周三下午开设梆剧身段课,转手帕的绝活从指间流转到学员掌心,总能引发阵阵惊叹。

谯城区文化馆的公益戏曲班已持续开办12年,馆长周建国特意将课程安排在周末晚上。看到年轻人下班后直奔练功房,就知道老戏没断根。今年新设的少儿戏曲启蒙班,已有30多个孩子能完整唱下《花木兰》选段。

二、市井巷陌间的活态传承

在北关历史街区,73岁的二夹弦非遗传承人陈德礼每天在自家小院教戏。竹椅围成半圆,八旬票友与中学生同堂学艺的场景,让斑驳的砖墙都生动起来。手眼身法步得从茶碗里练,陈老让学员端着盛满水的茶碗走圆场,水不洒才算入门。

华佗广场的戏曲角每周五晚准时开场,梆子声一起,买菜归来的大妈、散步的学生都成了临时学员。民间艺人王保田在这里免费教了八年戏,带出的徒弟组成了三支社区戏曲队。他说:戏要活在百姓的唾沫星子里才叫真传。

三、校园里的新苗培育

亳州学院今年新增戏曲选修课,报名首日名额就被抢空。音乐系王教授把戏曲唱腔解剖成呼吸练习:练好丹田气,唱摇滚都带戏韵。学生们改编的戏曲版流行歌曲,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。

夏侯小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,孩子们手持绸扇练云手,转身踢腿间透着专业范儿。戏曲广播操设计师李老师说:要让孩子们在蹦跳中记住戏味。已有家长发现,学戏后的孩子背课文都带着韵律感。

夜幕降临时,涡河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光。台下看戏的观众里,说不定就站着明天的角儿。在亳州这座戏曲活态博物馆里,从专业院团到街头巷尾,处处都是传戏的课堂。当年轻人把直播镜头对准练功房,古老的唱腔正在无线信号里找到新知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