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韵茶香两相宜:探访亳州城里的戏曲茶楼江湖

曲韵茶香两相宜:探访亳州城里的戏曲茶楼江湖

清晨五点半,亳州老城区的石板路上还沾着露水,花戏楼巷深处的同庆茶社已经支起铜壶。茶博士老张用长嘴铜壶划出一道弧线,滚水冲开盖碗里的亳菊,雾气蒸腾间,年过七旬的汪师傅正在调弦试音。这方挂着品茶听戏,人生百味木匾的茶楼,藏着亳州人最地道的市井生活。

一、古城深处的戏曲密码

沿着涡河边的北关历史街区穿行,雕花门楼里飘出的不只有药香。亳州人把对戏曲的痴迷刻进了建筑肌理——青砖灰瓦间,茶楼戏台的飞檐翘角总比别处多几分张扬。在谯望楼下经营瑞蚨祥茶楼的李老板说:老辈人讲究'茶七戏三',七分茶香三分戏韵,才是待客之道。

这些茶楼里最抢眼的,是那些经年累月被茶渍浸染的实木戏台。魏武大道德音阁的戏台立柱上,至今保留着民国时期戏班用朱砂写的工尺谱。茶客们说,每逢阴雨天,老梨木会渗出淡淡松香,混着六安瓜片的栗子香,恍如穿越时空。

二、茶楼里的百味人生

华祖庵戏苑的周三夜场总是座无虚席。穿蓝布褂的琴师老赵调试坠胡时,跑堂的伙计正给老茶客续第三道霍山黄芽。咱们这的《华佗问诊》可比电视剧精彩,常客王大爷抿着茶说,唱到刮骨疗毒那段,胡琴声能把人魂儿揪出来。

在亳州茶楼听戏,讲究的是三响三香:醒木响、云板响、茶盏响;药香、茶香、墨香。曹操运兵道口的建安茶社,茶博士能用十八式长嘴壶功夫冲泡亳芍药茶,跑堂穿梭时青花茶盏叮当作响,与台上的梆子声交织成趣。

三、传统与新声的碰撞

华灯初上时,谯郡大舞台的LED屏亮起戏词,年轻茶客们扫码点单养生花茶,老票友们仍执着于手写戏折子。95后班主小陈创新编排的《五禽戏新唱》,将华佗五禽戏化作戏曲身段,在抖音上斩获百万播放。老祖宗的东西得活在当下,他擦拭着祖传的紫砂茶海说道。

这些茶楼如同亳州文化的活化石,既有北关老街四味轩里传承百年的二夹弦,也有万达金街新亳韵茶剧场融合电子乐的古筝演奏。当花戏楼茶苑的学徒用3D全息技术重现亳州梆子经典《借东风》时,老艺人们笑着感慨:这东风,到底是被年轻人借去了。

暮色中的亳州茶楼陆续亮起灯笼,茶香裹着戏韵漫过花戏楼的砖雕。在这里,一壶茶能品出千年药都的沧桑,一段曲可听尽江淮人家的悲欢。或许正如茶楼门口那副斑驳的对联所写:半日偷闲茶里乾坤大,一曲未尽戏中日月长。这座把中药写进族谱的城市,正用独特的方式,将戏曲文化熬成另一剂醒世良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