袅袅茶香里的梨园雅韵——探访亳州戏曲茶楼的文化秘境
袅袅茶香里的梨园雅韵——探访亳州戏曲茶楼的文化秘境
暮色四合时分的北关老街,青砖黛瓦间飘来一缕若有似无的茶香。循着梆子戏特有的高亢唱腔拐过三道巷口,檐角斜挑的仿古灯笼映出亳韵茶楼四个鎏金大字。这座隐于闹市的三进四合院,正是老亳州人最爱的梨园秘境。
茶楼选址颇有讲究。前临古运兵道,后倚花戏楼遗址,二楼的雕花木窗推开便是千年涡河。每月初八开锣的名角大会,总能看到老茶客们捧着紫砂壶早早占座。红木八仙桌上,霍山黄芽的清香混着油酥烧饼的焦香,台上水袖翻飞唱着《穆桂英挂帅》,台下白发老者跟着梆子节拍轻叩桌沿,这样的场景已延续了三十余载。
茶楼主人李传芳是亳州梆剧团的退休琴师。三弦琴匣里珍藏的曲谱手稿,记载着了剧百年流变。每周三下午的票友雅集,从豫东调、二夹弦到泗州戏,不同流派的传人在此切磋技艺。最妙的是三楼临河的观戏阁,春分时节梨花开时,隔窗可见对岸花戏楼的飞檐与眼前茶楼的雕梁相映成趣,恍如穿越时空的戏台对话。
若问具体方位,老城人总会笑着递来一张手绘茶单:人民中路与新华路交会处北行百米,见着门口两尊石雕药碾子的便是。乘公交至北关历史街区站,踏着青石板路数过七家药铺,当嗅到空气中飘散的亳芍药香时,悠扬的梆子声自会引路。茶楼后院还有处不为人知的戏迷角,每逢雨夜,总有三五戏骨就着檐角铜铃的叮咚声,即兴唱起《风雨配》的选段。
这座茶楼最动人的,不仅是氤氲茶香里的戏曲盛宴,更是那份将市井烟火与梨园雅韵完美交融的生活美学。当月光爬上马头墙的砖雕,茶博士提着黄铜长嘴壶穿梭于廊柱间,戏台上水袖轻扬的刹那,你会明白这座古城为何能把六百年的戏曲香火,温养得如此鲜活生动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