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亳州戏曲行头:这些老店藏着梨园风华

探秘亳州戏曲行头:这些老店藏着梨园风华

穿过亳州北关老街的青石板路,糖画摊子飘来的甜香里混着胡琴咿呀的调门。转角处,一位青衣水袖的票友正对着玻璃橱窗整理云肩,仔细看去,那橱窗里层层叠叠堆着蟒袍、凤冠、绣花鞋——这不起眼的老门脸,竟是亳州戏曲行当的百宝箱。

**花戏楼旁的针线江湖**

老亳州人都说戏服跟着戏台走,花戏楼后巷的锦绣坊印证了这句老话。店主李师傅祖上三代给梆子戏班制衣,如今七十高龄仍戴着老花镜盘金绣。铺子里挂着的红缎大靠足有二十斤重,金线勾出的虎头在阳光下隐约泛着光。当年亳州梆子名角‘小玉兰’封箱那场《穆桂英挂帅》,战甲就是从我爷手里出去的,李师傅摩挲着衣襟处的盘扣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故事。

**药材市里的霓裳暗香**

出人意料的是,在康美中药城里竟藏着梨园春这样的宝藏店铺。推开雕花木门,当归、白芷的药香与织锦的檀香味缠绵交织。老板娘王姐原是豫剧演员,转行后专攻改良戏服,轻薄的提花绉纱戏装能叠成巴掌大小。现在年轻人爱拍国风写真,我们新出的点翠头面租一天才50块,说话间她抖开一件月白褶子,衣袂翩跹似要唱段《牡丹亭》。

**涡河岸边的霓虹传承**

夜幕降临时分,涡河边的霓裳阁亮起朱红灯笼。这家网红店将AR技术融进传统戏服,扫码就能看《长坂坡》赵云耍枪的全息投影。95后店主小陈是戏曲学院科班生,他设计的夜光水袖在抖音上爆火。上周省昆剧团来订了十二套改良靠旗,说要带去巴黎展演,展示间里智能衣架上挂着的蟒袍,随着感应灯光变换着纹样。

从花戏楼到药材市场,自老巷深宅至科技展厅,亳州的戏服店铺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。那些飞针走线的沙沙声里,不仅缝着生旦净末的悲欢,更织就着一座古城对梨园春色的千年眷恋。下次来亳州,循着弦索声拐进某个幽深巷弄,或许就能撞见正在给刀马旦补璎珞的老手艺人——这方寸之间的霓裳羽衣,可比地图坐标鲜活得多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