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山学戏指南:在这座鲁中古城叩响戏曲之门
博山学戏指南:在这座鲁中古城叩响戏曲之门
在淄博市西南隅的群山怀抱中,博山这座千年古城正悄然传承着戏曲艺术的星火。对于想在此地寻访戏曲之道的爱好者来说,古戏台上的余音未绝,街巷深处仍飘荡着西皮二黄的旋律。
一、文脉深处寻戏源
博山大街的周家老宅里,至今保留着清代戏班留下的红木戏箱,箱盖上光绪廿年全胜班的朱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。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宅院,曾是鲁中地区戏曲艺人的重要落脚点。每逢庙会时节,三官庙前的露天戏台总会搭起彩棚,来自济南、章丘的戏班在此竞演,形成了独特的博山会戏传统。
在区文化馆的档案室里,保存着1963年成立的博山青年京剧团的演出记录。发黄的戏单上,《四郎探母》《玉堂春》等剧目旁标注着冯玉秋饰铁镜公主孙兆麟司琴等详细信息,见证着那个全民爱戏的年代。如今这些老艺人虽已白发苍苍,但仍有不少在民间传授技艺。
二、叩响梨园门环处
龙泉街的博山戏曲传习所每个周末都会传出婉转的吊嗓声。这处由老剧场改造的培训基地,特聘淄博市京剧院的退休演员驻场教学。二楼练功房内,十岁的小学员王雨晴正跟着老师练习《贵妃醉酒》的水袖功,墙上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的横幅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。
在白虎山路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,每周三下午的百姓戏苑总是座无虚席。这里不仅有专业老师指导身段唱腔,更设有老带新的结对学戏机制。68岁的票友张建国就带着三个徒弟,他们用博山方言改编的吕剧《姊妹易嫁》在去年非遗日演出中赢得满堂彩。
三、活态传承见匠心
颜神古镇的非遗工坊里,省级传承人赵守义正在制作京剧脸谱泥塑。老人边捏制边讲解:程咬金的绿脸要带点蓝头,尉迟恭的黑脸得透紫光。这些融入博山琉璃烧制技艺的脸谱,成为年轻人接触戏曲的独特媒介。每逢寒暑假,这里都会开设戏曲手作体验课。
在岜山村的文化礼堂,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戏迷擂台赛已连续举办十七届。最新一届冠军李凤霞本是面点师傅,她将揉面手法融入水袖技巧,自创的面团功让评委拍案叫绝。这种扎根民间的创新,正是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源泉。
博山的戏曲传承如同孝妇河般静静流淌,在古戏台的青砖缝里,在票友们的茶盏中,在老艺人的皱纹间默默延续。当暮色染红范公祠的飞檐时,不妨循着咿呀的胡琴声走去,或许转角就能遇见正在说戏的老先生,用带着博山口音的韵白,为你打开通往梨园的大门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