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兴戏曲培训班探秘:这些特色课程藏着戏曲传承的巧思

【博兴戏曲培训班探秘:这些特色课程藏着戏曲传承的巧思】

在鲁北平原的博兴县,每逢节庆总能在街头巷尾听到悠扬的板胡声。这座以吕剧为文化名片的县城里,戏曲培训班正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传统艺术的薪火。笔者走访了多家老牌培训机构,发现这里的戏曲教学藏着不少令人惊喜的巧思。

一、少儿戏曲启蒙班(5-12岁)

每周六上午的文化馆三楼总是热闹非凡,三十多个小戏苗正跟着老师练习云手踏步。不同于普通兴趣班,这里的课程融入了博兴特有的童戏十二式,将《王小赶脚》等本土剧目的经典动作改编成趣味游戏。家长王女士分享:孩子学了半年,现在能把《姊妹易嫁》的选段演得有模有样,连学校元旦晚会都拿了奖。

二、成人票友精修班

在湖滨社区的戏曲工坊里,每周三晚都会传出韵味十足的唱腔。这个专为戏迷开设的进阶班采取1+1教学模式:前半小时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立新指导发声技巧,后半小时学员自由组队排练《小姑贤》《墙头记》等经典折子戏。退休教师李建国在这里找到了新舞台:没想到六十五岁还能登台,去年我们排的《李二嫂改嫁》片段还在市里拿了银奖。

三、非遗传承人定向班

县吕剧团与职业中专合作的三年制专班最具特色。学员不仅要学习四功五法,还要深入田间采风,记录老艺人的口述剧本。去年结业的刘晓雯已成为剧团新秀:我们每学期要完成20场基层演出,跟着老师傅学的不只是戏,更是做人做艺的道理。

四、戏曲跨界实验班

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青年路艺术中心的创新课程。这里将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结合,开设戏曲短视频创作、戏曲动漫设计等特色课程。00后学员陈昊的作品《吕剧脸谱的十二时辰》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,他说: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老艺术,让更多同龄人发现戏曲的酷劲儿。

走访中发现,这些培训班都保持着以戏带功的传统:冬季清晨的喊嗓练习、春日柳荫下的身段教学、夏夜纳凉时的即兴对戏,将戏曲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日常。文化馆培训部主任赵敏透露,今年将推出名家工作坊,邀请省内外戏曲名家开展短期特训。

学戏不仅是学技艺,更是传承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。在博兴戏曲传承人李凤鸣看来,这些看似平常的培训班,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守护着戏曲的根脉。当笔者离开时,夕阳下的培训教室里,一群孩子正用稚嫩的声音唱着吕剧经典唱段,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,仿佛在为这些未来的角儿轻声和鸣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