渤海大学戏曲社团不完全指南:传统艺术在校园里这样破圈
【渤海大学戏曲社团不完全指南:传统艺术在校园里这样破圈】
哎?这不是中文系的小张吗?怎么在实验楼里甩水袖?上周三傍晚路过的学生纷纷驻足,看着走廊里十几个身着戏装的年轻人正在排练《牡丹亭》片段。这个看似穿越的场景,正是渤海大学梨园雅韵社的日常。
这个成立五年的戏曲社团,从最初的七人小组发展到如今七十余人的规模,正悄然改变着校园文化生态。他们不仅定期在文学院小剧场举办戏曲开放日,去年更将《锁麟囊》搬上了校庆舞台,让传统戏曲与街舞社同台打擂。
我们每月第一个周五都有'戏曲夜宵'活动。社长李雨桐边整理头面边说,上次教大家画脸谱,结果美院同学直接给程派青衣设计了赛博朋克风格的贴片妆。说着她展示手机里的照片,传统凤冠与荧光色金属配饰的碰撞确实让人耳目一新。
社团指导老师周明远副教授的办公室堪称小型戏曲博物馆。玻璃柜里既有从故宫复刻的点翠头面,也有学生自制的3D打印马鞭。这学期我们尝试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身段动作,周老师指着电脑上的数据模型,工学院的同学帮忙开发了AI纠错程序,能实时提示兰花指的角度偏差。
最近社团成员正在筹备戏曲快闪计划。大二社员王昊的创意最受期待:我们准备把《三岔口》的武打片段改编成默剧,在食堂门口演出时,突然亮出二维码让观众扫码解锁剧情彩蛋。
每周三下午的形体训练课上总能看到有趣场景:体育系的篮球特长生苦练云手,留学生马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唱《定军山》,还有总务处的保洁阿姨悄悄在窗外跟着比划手势。正如副社长陈雪说的:这里没有门槛,只要你愿意,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戏台。
据悉,社团招新季即将启动。今年的报名表别出心裁地设计成戏折样式,扫码还能听到不同剧种的入门唱段。或许下个月,你就能在银杏大道遇见踩着厚底靴赶早课的新社员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