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兴戏韵:黄河岸边的草根腔调
博兴戏韵:黄河岸边的草根腔调
滨州以北,黄河入海处的博兴县,总给人九河下梢的豪迈印象。这里的百姓爱戏,田间地头常飘着带着泥土味的唱腔。外地人或许不知,这座鲁北小城竟是山东戏曲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。
一、吕韵悠悠出乡野
在博兴县吕艺镇,老人们至今记得民国初年的光景:农闲时节,十几个草台班子走村串巷,把《王小赶脚》《小姑贤》唱得红火。吕剧在此生根,全因这里藏着最原始的戏曲基因。当地民谣拴老婆橛子的诙谐调子,嫁娶时的坐腔哭嫁习俗,都是吕剧诞生的母体。
老艺人张明德的故事最能印证这种草根性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这位不识字的庄稼汉带着自制的坠琴,把生产队里的劳动场景编成《挑河工》,在治黄工地上连演三十余场。没有华丽戏服,没有固定台本,满口地道的博兴方言却让民工们笑中带泪。
二、百戏千音闹乡闾
正月十五的丈八佛庙会,堪称博兴戏曲的活态博物馆。高亢的东路梆子与婉转的扽腔同台竞技,渔鼓艺人的醒木声与西河大鼓的三弦此起彼伏。最绝的是杂耍戏,艺人们踩着高跷唱琴书,翻着跟头打竹板,硬是把戏曲玩成了极限运动。
在店子镇大肖村,非遗传承人肖维礼的农家院里,至今保留着百年历史的戏箱。褪色的蟒袍上沾着陈年脂粉,三寸金莲的绣鞋见证过无数坤伶的芳华。老人说,当年戏班走夜路,灯笼照见戏服上的金线仍在闪光,那光里都是角儿们的魂儿。
三、老腔新唱正当时
新世纪伊始,博兴戏曲遭遇传承危机。老艺人们却想出新招:吕剧戏歌《黄河口》融入流行音乐元素,在短视频平台点击破百万;95后姑娘王倩把扽腔带进大学社团,用电子乐伴奏传统唱段;更有民间剧团开发戏曲研学游,让城里孩子体验画脸谱、穿戏服的乐趣。
在乔庄镇杨集村,72岁的杨老汉每天雷打不动直播唱戏。直播间里天南地北的戏迷给他刷火箭,他却总说:不要礼物,能听见叫好声就够咧!说话间,一段《姊妹易嫁》的唱腔混着黄河的风声,穿过屏幕,落在每个异乡人的心头。
如今的博兴,每逢农历三、八大集,总有三五戏迷自发聚在古槐树下。坠琴咿呀,梆子叮当,那些浸着麦香、带着河腥的乡音野调,依旧在鲁北平原上生生不息。这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淌在庄稼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,只要黄河还在奔流,这戏就断不了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