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兴人的戏窝子藏在哪儿?这份听戏地图请收好

博兴人的戏窝子藏在哪儿?这份听戏地图请收好

在博兴老街的梧桐树荫下,几位银发老人捧着保温杯,脚边收音机里传出悠扬的吕剧唱腔。这个场景,是刻在博兴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若您想寻得最地道的戏曲味道,不妨跟着本地戏迷的脚步,探访这几个藏着活戏曲的宝藏地。

一、文化馆里的戏码头

每月第三个周末的博兴县文化馆总是格外热闹。推开二楼排练厅的木门,扑面而来的是月琴与坠琴的婉转旋律。这里聚集着县吕剧团的退休老艺人,他们自发组织的周末戏苑已坚持了十六个年头。65岁的张玉梅老师边勾脸谱边说:年轻时在剧团唱《姊妹易嫁》,现在带着票友唱《墙头记》,戏台换了,戏魂没变。

最难得的是这里的戏后茶话会。待锣鼓声歇,老艺人们会围坐在一起,用博兴方言讲述每出戏背后的民间故事。上个月新编的小戏《董永新传》,就是从这些茶话会上碰撞出的创意火花。

二、公园里的野生戏台

新城二路的博城公园东南角,有片被戏迷称作百戏林的紫藤长廊。每天清晨六点,这里的石板凳就陆续被保温杯占座。72岁的李大爷是这里的台柱子,他自制的枣木梆子能敲出七种不同音色。周末常能见到穿校服的学生跟着学《小姑贤》,稚嫩的唱腔混着鸟鸣,倒也别有韵味。

常来的人都知道个秘密:长廊第三根柱子下埋着个铁盒子,里面收着戏迷们手抄的唱本。去年修缮公园时,施工队特意绕开了这个戏迷藏经阁。

三、茶馆里的新派戏曲

锦秋街道的老舍茶馆看似是年轻人聚集的网红店,推门却听见电子三弦伴着吕剧唱段。90后店主小陈把爷爷收藏的戏服挂在墙上当装饰,每周三晚的混搭戏场总能坐满人。上周的《数字版借年》把AI换脸技术融入传统戏服,让台下观众直呼穿越。

这里的戏单透着新鲜劲儿:吕剧选段配爵士乐、儿童戏曲工作坊、甚至还有戏曲剧本杀。小陈笑着说:得让年轻人觉得戏曲不是博物馆的老古董,而是能玩的新时尚。

夜幕降临时分,护城河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笼。卖糖画的老汉、跳广场舞的大妈、遛弯的夫妻,都不自觉地在台前驻足。当熟悉的《李二嫂改嫁》唱段响起,整个博兴城仿佛变成了流动的戏台。这份流淌在街巷间的戏曲香火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方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