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兴戏韵:黄河滩上流淌的民间交响

博兴戏韵:黄河滩上流淌的民间交响

黄河故道旁的老戏台,青砖黛瓦间隐约可见斑驳的戏文彩绘。正月十五的雪落在吕剧艺人王金生冻红的鼻尖上,他正踩着半尺厚的积雪往城隍庙赶。庙前那方九丈三的老戏台,自光绪年间起就见证着博兴戏曲的兴衰更迭。这个鲁北小县,竟藏着二十余种地方戏的活态传承,在田间地头编织着独特的文化密码。

一、沃土孕戏:农耕文明的艺术萌蘖

博兴县志记载,清道光年间连续十三载丰收,催生了村村筑戏楼,月月有戏班的盛况。农闲时节的晒谷场,老把式们用犁铧敲打节奏,妇女们拆了纺车轱辘当梆子,即兴编唱的地摊戏在星火点点中渐成体系。特有的黄河号子融入戏曲唱腔,形成了高亢处如浪遏飞舟、婉转时似细沙漫滩的独特韵律。

在乔庄镇,至今保留着戏种田的古老习俗。春耕前请戏班演《天河配》祈雨,秋收后唱《打金枝》谢神。龙王庙前的草台班子,常能看见七旬老农放下锄头登台唱须生,十八岁的闺女描了脸谱演花旦。这种全民参与的戏曲生态,让传统戏文如同庄稼般在泥土里自然生长。

二、戏苑撷英:百花齐放的艺术图谱

吕剧《姊妹易嫁》在博兴演化出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:湖滨镇版本保留着渔鼓道情的悲怆,纯化镇的改编本融入了木版年画的明快色彩,而兴福镇的演出本则夹杂着打铁匠的铿锵节奏。这种一戏多貌的现象,折射出十里不同音的戏曲地理。

在陈户镇发现的民国戏折子,记录着《蓝桥会》七十二种唱腔变体。老艺人张守业能模仿九种不同村落的唱法:董王庄的唱法像揉面,前唐村的味道像熬糖,邢家村的调门像抡大锤。这种微观层面的艺术差异,构成了博兴戏曲的基因图谱。

三、薪火相传:古艺新生的当代实践

庞家镇的戏曲扫盲队发明了二维码戏谱,扫一扫就能听到老艺人示范的拖腔。95后非遗传承人刘美琪在抖音直播《小姑贤》,用弹幕互动创新捧哏形式,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生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县医院把《孙思邈问诊》改编成养生戏曲,在候诊厅循环播放。

在麻大湖湿地公园,水上戏台随着画舫移动变换场景。当《打渔杀家》的梆子声响起,白鹭掠过芦苇荡,观众坐在乌篷船里,看演员踏着浪花唱念做打。这种沉浸式演出,让传统戏曲与现代旅游碰撞出奇妙的火花。

暮色中的城隍庙戏台,王金生抖落大氅上的积雪,开嗓唱起《王定保借当》。台下七八个白发老者应和着拍子,几个举着糖葫芦的孩童瞪大眼睛。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依稀可辨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。在这个被高铁时代遗忘的角落,古老的戏曲依然在黄河泥沙沉淀的土地上,生长出倔强的根系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