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兴县四中戏曲班:小县城里藏着个小梨园

博兴县四中戏曲班:小县城里藏着个小梨园

六月的蝉鸣声中,博兴县四中礼堂里传来一阵清亮的海岛冰轮初转腾,十五岁的李晓雨正在排练《贵妃醉酒》。水袖翻飞间,这个三年前连京剧五大行当都分不清的农村姑娘,如今已是市青少年戏曲大赛金奖得主。这样的蜕变故事,在这所县级中学的戏曲班里并不鲜见。

**一、戏服里的青春**

每周三下午,戏曲班的练功房总是最热闹。二十多个身着练功服的学生在把杆前压腿,阳光透过老式木格窗斜斜地洒进来,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戏曲表演课老师王建国是县剧团的退休武生,他总说:咱们这练功房比不得省艺校,但孩子们流的汗可一点不少。

课程表上既有毯子功、身段课这样的专业训练,也有戏曲理论、台词课等文化课程。最特别的是每周一次的老艺人讲堂,县里退休的老票友会带着泛黄的工尺谱来教濒临失传的吕剧老唱段。初二学生张子豪能完整唱下《姊妹易嫁》中鲜为人知的赶考路上选段,就是跟着这些老先生学的。

**二、舞台上的成长**

去年县春晚的舞台事故让所有人记忆犹新。主演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刘欣在枪花表演时甩飞了头饰,但她临危不乱,踩着鼓点即兴加了段鹞子翻身,反而赢得满堂喝彩。这个机智的表现,源自戏曲班独特的突发状况训练——老师会突然关掉伴奏,或者撤走道具,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。

除了传统剧目,学生们还自编自导现代戏。今年清明节的原创小戏《爷爷的戏箱》,把留守儿童的故事融入吕剧唱腔,在县文化馆连演五场。道具组用旧课桌改造的老式戏箱,现在成了学校展厅的镇馆之宝。

**三、掌声外的未来**

戏曲班毕业生赵雪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。这个曾经在县纺织厂打工的女孩,去年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。她的备考笔记上密密麻麻记着老师用方言标注的唱腔:'猛抬头'这三个字要像抛绣球一样甩出去。

在升学率至上的县城中学,戏曲班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。校长办公室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泛黄的剪报,那是2017年戏曲班成立时的报道。标题写着:给会唱山歌的孩子一个舞台。五年过去,这个舞台不仅走出了省级戏曲新苗,更让古老的唱腔在年轻的生命里生根发芽。

如今走进博兴四中,课间操时间能听见教学楼里飘出的胡琴声,宣传栏上贴着学生自制的戏曲脸谱海报。这些零零后的孩子们用青春诠释着古老艺术,在青砖灰瓦的校园里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梨园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