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兴戏码头:运河边的百年戏曲江湖
博兴戏码头:运河边的百年戏曲江湖
在博兴县老护城河边,总能听见悠扬的胡琴声穿透青砖灰瓦。这个京杭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县,戏曲文化如同运河水流淌了八百年。当夜幕降临时,城南茶馆的竹帘后飘出吕剧特有的四平调,城隍庙前的露天戏台亮起灯笼,博兴人的夜生活总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。
一、运河码头催生的戏曲基因
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时,博兴作为重要码头,每日停泊上百艘商船。船工们带来的梆子腔与本地秧歌调在茶馆酒肆相遇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梆子。清代县志记载,乾隆年间博兴已有专业戏班往来运河沿线,船商常包下整台戏在码头演出。
在博兴戏曲博物馆,保存着光绪年间的戏班契约。泛黄的宣纸上写着:立约人张班主,今带三十八人戏箱,沿运河唱戏六个月......这些流动戏班带着博兴口音的唱腔,顺着运河传遍齐鲁大地。
老艺人王守义至今记得儿时戏班赶场的盛况:十五辆太平车装满行头,角儿们骑着毛驴跟在后面。路过村庄时,孩子们追着车队要糖人,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。
二、藏在市井的戏曲秘境
城南吕韵茶馆的木楼梯吱呀作响,二楼雅座挂着褪色的戏服。每周三晚,吕剧票友们在此打围场。七十岁的李凤兰老人踩着碎步登场,一曲《小姑贤》的反四平赢得满堂彩。老板赵金生说:来的都是几十年老票友,有人能唱全本《王定保借当》。
城隍庙戏台的青石板上留着深浅不一的凹痕,那是百年间戏箱压出的印记。逢农历初一十五,民间剧团在此搭台唱戏。台下观众自备马扎,卖糖瓜的小贩穿梭其间,仿佛时光倒流百年。戏台后的化妆间里,年轻演员正对着斑驳的镜子勾勒脸谱。
锦秋街道的吕剧传习所飘着墨香,墙上挂着工尺谱手抄本。每周六上午,孩子们在这里学走台步。十岁的张晓雨能完整演唱《姊妹易嫁》选段,她说:老师说我们唱的'哈哈腔'要带点博兴土话才够味。
三、戏里戏外的人生百态
在博兴,看戏是门学问。老戏迷赵大爷揭秘:听吕剧得会'品弦',好琴师拉'四不像'时,那弦声像雨打荷叶。看武戏要盯'把子功',真功夫在兵器相碰的火星里。
麻大湖边的渔家乐提供特色船戏体验。游客可以跟着渔民学唱渔歌调,用方言念白演绎《打渔杀家》片段。老板娘打趣道:上次有个北京客人把'且慢'说成'切面',惹得全船人笑翻了。
每年霜降时节的戏曲文化节最是热闹。民间剧团在体育场摆开擂台,戏迷们举着灯牌为角儿助威。去年夺冠的草台班子运河春,成员全是附近菜市场的商贩,卖猪肉的武生翻跟头时,围裙都没来得及摘。
走在博兴街头,转角可能遇见正在吊嗓的票友,茶馆里飘出的戏文与早点的香气纠缠。这里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百姓生活中的活水。当夜幕再次降临,老戏台亮起的灯笼,依然照着这个运河古县的戏曲江湖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