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渤海大学戏曲社的门,我看到了年轻人的另一面
推开渤海大学戏曲社的门,我看到了年轻人的另一面
推开渤海大学戏曲社活动室的红漆木门,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穿卫衣的00后正对着镜子练身段。窗边晾着的戏服随风轻摆,手机支架上架着的直播设备还在闪烁,角落里的保温杯和奶茶杯交错摆放——这可能是渤海大学最混搭的角落。
一、不是你想的那种老古董
最开始我是被室友骗来的。大三的赵思雨笑着回忆,当时社团招新时看到京剧脸谱手机壳就挪不动步。如今这个00后女孩已经能唱全本《锁麟囊》,最得意的是给程派唱腔配上了说唱节奏的改编。
每周三下午的排练室总有奇景: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水袖与街舞动作交织,豫剧《花木兰》的唱腔被改编成阿卡贝拉。社长李昊阳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戏曲教学视频,但社团群里讨论最热烈的是怎么把抖音热门音乐融入身段训练。
在锦州大剧院的后台,我曾目睹这群年轻人候场时的反差萌:穿着蟒袍的杨贵妃在背英语六级单词,画着武生脸谱的男生往保温杯里倒奶茶。当大幕拉开,他们瞬间化身舞台上的角儿,连老戏迷都看不出这是票友班子。
二、在直播间里唱念做打
戏曲社的抖音账号有3.2万粉丝,每条视频都透着年轻人的狡黠。一条《当霸王别姬遇上科目三》的短视频获赞8万,评论区里00后们争论着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。直播间里常出现这样的对话:小姐姐这个卧鱼动作教教我!关注后私信发你分解教程。
去年中秋的戏曲快闪让这个社团出圈。他们在食堂门口搭起临时戏台,《贵妃醉酒》的唱腔混着烤冷面的香气飘散。路过的学生从驻足围观到跟着哼唱,最后竟自发形成千人合唱《梨花颂》的奇观。保安大爷举着手机录像时嘀咕:这些孩子,把老祖宗的东西玩活了。
锦州评剧院的老演员王老师现在是社团常驻指导,但他坦言自己更多是在偷师:他们用游戏术语讲解戏曲程式,用动漫比喻角色性格,这种解构反而让传统焕发新生。
三、在钢筋森林里造一座戏园子
排练室墙上贴着特别的值班表:周一周二戏曲鉴赏,周三周四创新工坊,周五自由创作,周末还有戏曲剧本杀。储物柜里既有祖传的檀板,也有3D打印的改良头面。去年他们甚至用VR技术复刻了梅兰芳版的《太真外传》舞台。
招新海报上的slogan透着年轻人的傲气:在这里,你可以是杜丽娘,也可以是灭霸。今年纳新时来了个穿汉服的男生,开口就问能不能排漫威英雄主题的武戏。结果三个月后,他们真的捣鼓出了《复仇者联盟之闹天宫》。
离开时已是黄昏,活动室里传来琵琶与电吉他的合奏。窗外的银杏叶落在练功毯上,与散落的游戏手柄相映成趣。这或许就是传统与青春最好的相遇方式:不必正襟危坐,无需顶礼膜拜,在碰撞与重构中,老戏文正生长出全新的年轮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