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簸箕半台戏:看民间手艺人如何复活戏曲魂

一把簸箕半台戏:看民间手艺人如何复活戏曲魂

清晨的豫北村落里,七旬老人赵青山蹲在老槐树下,抄起浸满颜料的排笔在簸箕上涂抹。随着竹篾纹路游走的笔尖下,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划破晨雾,穆桂英的雉鸡翎在簸箕沿上飞扬——这个盛过五谷杂粮的农家器具,正蜕变成承载戏曲精魂的方寸舞台。

一、簸箕里的千年戏韵

黄河故道的晒谷场上,废弃的柳编簸箕在巧匠手中重获新生。老艺人们深谙三分画,七分篾的诀窍,顺着簸箕天然的弧度勾勒人物轮廓:向外翻卷的边沿恰好托起武将的虎头战靴,凹陷的底部成了旦角轻移莲步的虚拟戏台。他们用烧红的铁钎在竹篾上烫出深浅纹路,关羽的铠甲鳞片便有了金属质感,窦娥的麻衣孝服透着粗粝的悲怆。

在安阳滑县,83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凤娟仍保持着用土法制颜料的老传统。她将红砖碾碎调驴胶作朱砂,摘石榴花熬制胭脂,从煤灰里提炼出青黑。这些取自土地的色彩在簸箕上晕染开来,程婴额间的皱纹浸着乌金,红娘裙裾的桃红中似乎能嗅到春天气息。

二、方寸之间的乾坤挪移

要在一掌宽的簸箕上展现完整的戏曲身段,考验着艺人的空间智慧。他们独创的三折构图法令人叫绝:把簸箕想象成折叠的戏台,正面绘挺立的躯干,两侧边沿藏着手势与裙摆。观者转动簸箕时,佘太君的龙头拐会从背面转到正面,仿佛老将正在台前踱步。

浚县手艺人王铁柱的绝活是篾丝点睛。他在编织簸箕时故意留出竹篾原始纹理,这些天然纹路经过巧思化作张飞的虬髯、白娘子的发髻。最绝的是用未剥净的竹青表现盔甲反光,灯光下竟真有寒铁冷冽的质感。

三、泥土里长出的戏文

这些簸箕画中的戏曲人物总带着庄稼人的理解。豫北艺人笔下的包公面如重枣而非传统黑面,问及缘由,老艺人憨笑道:包大人要断阳间案,当然得是麦穗晒红的脸色。他们给穆柯寨添上高粱地,让赵氏孤儿躲在谷堆后,把中原农耕文明悄然织进戏文肌理。

在现代化冲击下,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艺术正在蜕变。90后传承人小赵开发出夜光簸箕画,用荧光颜料让钟馗在黑暗中目光如炬;他把二维码编入簸箕纹路,扫码就能听到对应唱段。这些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,去年某电商平台单月售出戏曲簸箕画超万件。

当城市剧院里的水袖划过LED屏时,黄河岸边的簸箕画正默默讲述另一个版本的戏曲故事。这些沾着泥土清香的民间创作,用最朴素的材料搭建起联通古今的桥梁,让沉淀百年的戏文精魂,在炊烟袅袅的农家院里生生不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