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辈人传下的秘密:簸箕戏里的角色名大有讲究
老辈人传下的秘密:簸箕戏里的角色名大有讲究
在赣北山区的水口村,逢年过节总能听到悠长的二胡声。村头老槐树下的空地上,十几个青壮汉子抬着竹编的簸箕上下翻飞,几个戴着彩绘面具的戏子踩着鼓点登场。这独特的簸箕戏传承了六百年,最叫人津津乐道的,是那些藏在角色名字里的玄机。
一、簸箕戏里的名讳密码
金簸箕这个名号可不是随便叫的,相传明朝洪武年间,村里遭了蝗灾。有个叫李二柱的篾匠在竹簸箕上画了土地公像,领着村民举着簸箕绕田驱虫,竟真赶走了蝗虫。后来这驱虫的簸箕渐渐演变成戏台,角色名字里都藏着避邪祈福的讲究。
老艺人周炳炎说:生角叫'竹篾郎',旦角叫'蚕花娘',都是有根由的。竹篾象征坚韧不拔,蚕花代表五谷丰登。丑角唤作蚱蜢儿,取自当年驱蝗的典故,诙谐中透着先人的智慧。最神秘的当属净角黑煞星,脸上要抹三道锅底灰,说是能镇住田间害人的阴气。
二、藏在名字里的生存智慧
水口村簸箕戏有个特殊规矩:旦角名字必带花字。89岁的王阿婆年轻时扮过山茶姑,她说这名儿是跟着当年地头的野茶花起的。农历三月开戏,漫山遍野的茶花正艳,取这名能讨个丰收彩头。
去年新排的《五谷丰》里,有个角色叫稗草精。这名字看似不吉,实则暗藏玄机。老班主解释:稗草最会抢稻子养分,给它安个精怪名,演完戏再烧了纸人,田里的稗草就少了。村里人信这个,去年用了这招,稗草果真比往年少三成。
三、口口相传的命名玄机
给新戏角色取名是件大事。去年排《双龙斗》时,为水神该叫浪里蛟还是翻江郎,戏班差点吵起来。最后还是请出九十高龄的程太公拍板:蛟是凶物,郎显仁义,咱们求雨要诚心,就叫翻江郎。说来也奇,春社日演完这出戏,干旱了月余的天竟落了雨。
这些名字就像活的族谱,记着村庄的沧桑。五八年闹饥荒,戏班新添了个观音粟的角色,戴着玉米须编的头冠。如今年轻人觉得这名土气,老辈人却红着眼眶说:那年月全靠观音土拌粟米活命啊...
夜幕下的晒谷场,簸箕戏又开场了。竹编的戏台晃晃悠悠,竹篾郎和蚕花娘唱着古老的调子。那些带着泥土气的名字在星空下流转,仿佛六百年前驱蝗的脚步声从未远去。或许这就是民间艺术的魂——把日子的酸甜苦辣,都酿进一个个鲜活的名讳里,等着懂它的人细细咂摸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