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会方言学戏曲的人,注定是门外汉吗?
不会方言学戏曲的人,注定是门外汉吗?
二十年前,有位北方青年执意拜师学唱昆曲,老师傅听完他字正腔圆的唱腔后摇头:你这嗓子是透亮的,可舌头还是硬的。这硬舌头的比喻,道破了方言与戏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在戏曲艺术日益式微的今天,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其魅力吸引,却又困在方言门槛前进退维谷。那些不会方言的求艺者,当真只能徘徊在戏曲殿堂之外吗?
一、方言密码:戏曲艺术的基因图谱
戏曲唱腔的韵律密码藏在方言的九声六调里。粤剧《帝女花》中香夭一折,任剑辉用粤语特有的入声字演绎长平公主的悲怆,喉塞音如泣如诉,换成普通话便失了那份肝肠寸断。昆曲的水磨腔更需苏州话的软糯作底,舌尖轻抵上颚的尖团音若用北方官话唱来,就像用狼毫笔写瘦金体,总差着三分婉转。
方言不仅是发音工具,更是文化记忆的存储器。川剧高腔里的扯旋子,是蜀道背夫喊山的回响;秦腔中的吼破天,带着黄土高原的风沙粗粝。当年轻演员用标准化发音唱念时,那些沉淀在方言里的集体记忆、地域性格,也随之消弭无形。
二、破壁之道:在规矩方圆间寻路
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言:规矩是死的,气韵是活的。上世纪五十年代戏曲改革时,不少院团尝试用普通话移植传统剧目。中国戏曲学院近年推出的普通话版《牡丹亭》,虽在咬字上做了折衷,但通过身段程式的强化、水袖功法的创新,让杜丽娘的情思有了新的诠释维度。
数字技术正在打开新的可能。上海戏剧学院研发的方言声韵AI教练,能精准捕捉学员发音偏差;虚拟现实技术重现老戏台场景,让学习者浸入式体会方言运用的文化语境。这些创新不是要抹杀传统,而是搭建通向经典的桥梁。
三、薪火相传:超越语言的永恒魅力
王珮瑜用京白演绎程派唱腔,在恪守程砚秋声、情、美、永四诀的同时,赋予老戏时代气息。这种传承中的变通,印证了戏曲艺术的包容性。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演昆曲《牡丹亭》,虽带着异国口音,却以精准的程式表达征服观众,证明戏曲的肢体语言本就是世界性符号。
在苏州评弹团的新编曲目《江南雨》中,青年演员将评弹的吴侬软语与流行音乐编曲结合。这种创新不是妥协,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。当00后戏迷自发组建的跨次元戏曲社用戏腔翻唱古风歌曲时,他们或许不懂全套韵白,却真切触摸到了戏曲的美学精髓。
站在戏台前的年轻面庞,不必因不会方言而却步。戏曲艺术的传承,本质是审美精神的延续。当我们的目光穿透方言的外壳,直抵无声不歌,无动不舞的美学内核,便会发现:真正阻碍我们的从来不是语言障碍,而是对艺术本质的误读。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,戏曲需要的不是固守方言的原教旨主义,而是更多愿意用当代语言讲述永恒故事的破壁者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