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戏曲里的不孝女:一出被遗忘的警世大戏
传统戏曲里的不孝女:一出被遗忘的警世大戏
在豫南乡间的老戏台前,当苍凉的二胡声戛然而止时,戏台上那个举着藤条的女儿突然定住了动作。台下看戏的老人们不约而同地抹起眼泪,这个名为《鞭打芦花》的豫剧折子戏,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在村口祠堂前上演,却让十里八乡的观众百看不厌。
一、芦花衣下藏孝心
《鞭打芦花》改编自二十四孝中的芦衣顺母故事。故事发生在东汉年间,孝子闵子骞因继母用芦花充作冬衣,被父亲误会不孝。真相大白后,闵子骞却以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单的至孝之言劝解父亲。这出原本彰显孝道的经典,在豫剧改编中却出现了惊人反转。
戏中新增的恶女角色玉娘,是闵家邻居之女。她见闵子骞受冤,不仅当众讥讽其父老眼昏花,更在争执间失手推倒生母。这个违背伦常的举动,让原本温情的孝道故事陡然生出尖锐的戏剧冲突。老艺人在演绎这段时,总会将藤条抽在青石板上迸出火星,那刺耳的声响至今令老戏迷们心悸。
二、戏台照见众生相
在安徽亳州的古戏楼里,斑驳的梁柱上还残留着光绪年间的戏单。《鞭打芦花》的演出记录旁,总跟着几行模糊的批注:观者涕下,小儿瑟缩。可见这出戏带来的震撼远超寻常教化剧。玉娘推母的瞬间,台下常有妇人下意识护住怀中婴孩,老汉们则不住摇头叹息。
老辈人至今记得,某年大旱时节,戏班在龙王庙前连演三日《鞭打芦花》。当演到玉娘遭雷击的戏码时,天空竟真的响起闷雷。这巧合被乡民视为天公示警,此后十年间,周边村落未再传出虐待老人的传闻。虽属迷信,却足见戏曲对世道人心的震慑之力。
三、孝道镜鉴映今朝
这出几近失传的老戏,在当代社会意外焕发新生。某短视频平台上,00后戏曲爱好者用电子乐混搭传统唱腔,将玉娘的唱段改编成rap:藤条举起容易放却难,回头方知灯火暖。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解读着古老训诫,直播间里泪目的弹幕刷满屏幕。
在老年大学开设的戏曲鉴赏课上,当投影幕布放出玉娘跪地忏悔的经典画面时,总有银发学员偷偷拭泪。他们中不少人正经历空巢之痛,戏文里那句娘亲白发胜芦花,恰似一根柔软的银针,轻轻刺痛着时代病灶。
幕布落下时,戏台上的藤条早已褪去颜色,但那声清亮的鞭响依旧回荡在乡间。这出不孝戏之所以能传唱百年,或许正因它道出了人性最深的恐惧——我们终究都会老去,都可能成为那个举鞭人或挨鞭人。当孝道不再是一句空洞口号,当代观众在老戏文里读懂的,何尝不是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与慈悲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