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上的孝道谜题:为何亲娘不孝孝晚娘?

老戏台上的孝道谜题:为何亲娘不孝孝晚娘?

豫东平原的草台班子锣鼓一响,老少爷们便搬着板凳往戏台前凑。那些个《鞭打芦花》《王祥卧冰》的老戏码,总能在三弦梆子声里勾出几把辛酸泪。可要说最让人心里头拧巴的,还得数那出亲娘坟头草青青,晚娘坐上莲花厅的蹊跷戏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伦理迷局

这出戏开场便透着古怪:张家大郎寒冬腊月给继母熬参汤,自己亲娘却在柴房咳血。老旦甩着水袖唱十月怀胎苦,小生踩着鼓点念晚娘恩情重,台底下嗑瓜子的大娘早把手绢攥出了水。您瞧那戏文写得刁钻,继母慈眉善目嘘寒问暖,亲娘反倒成了刻薄相,倒叫看客们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。

去年麦收时节,豫剧名角小玉凤在商丘唱这出戏,台柱子一句亲娘狠心抽断荆条棍,晚娘疼我补袄到三更,惹得前排穿绸衫的老太太直抹眼泪。这戏码总能在农闲时节的庙会戏台上唱红,怕是暗合了乡间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家务事。

二、孝字旗幡下的血色胭脂

戏台后头的油彩匣子里藏着乾坤:亲娘总描着吊梢眉,晚娘却点着观音痣。您道这是为何?老班主捋着白胡子说戏:亲娘打儿是恨铁不成钢,晚娘疼儿是面甜心里苦。可那戏里的少年郎偏就着了道,捧着继母的佛手糕笑得甜,倒把亲娘熬的药汤泼在雪地里。

鲁西南老戏迷最爱掰扯这出戏的关窍:您看第三折亲娘临终那场,青衣的卧鱼身段连着七个转腔,比那黄河九曲还揪心。可台上人哭得越惨,台下人心里越亮堂——这哪里是在骂儿子不孝,分明是在点破远香近臭的人情世故。

三、戏台照见人间冷暖

去年伏牛山脚有个真事:刘家媳妇伺候瘫婆婆整十年,到头来老人把祖传玉镯给了刚过门的孙媳妇。乡里人嚼舌根:活脱脱现实版《孝晚娘》。可见这出戏能在中原大地传唱百年,实是摸准了人心的七寸。

老辈人说这戏是面照妖镜,台前演的是忠孝节义,幕后藏的是家长里短。您若细听那梆子声里的拖腔,准能品出三分讥诮七分悲凉——亲娘成了屋檐下的旧纺车,晚娘倒是厅堂里的新屏风,这世道的人情冷暖,都在这咿咿呀呀的戏文里了。

戏终人散时,戏台两侧高台教化的褪色对联在月光下忽明忽暗。看客们踩着露水往家走,不知谁家小儿突然冒出一句:明儿给俺娘炖碗鸡蛋羹,惹得众人哄笑。梆子戏的妙处就在于此,它不教你该怎么做,却让你心里头自己长出了秤星子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