摔碗戏背后的孝道警钟:一出老戏为何让代代观众落泪?
摔碗戏背后的孝道警钟:一出老戏为何让代代观众落泪?
啪嚓一声脆响,青花瓷碗在地上摔得粉碎。戏台上的老母亲浑身颤抖,浑浊的眼泪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。台下看戏的乡民们攥紧了手中的汗巾,几个白发老人偷偷抹着眼角——这触目惊心的一幕,在华北民间被称为摔碗戏,其本名《墙头记》却鲜少有人提及。
这出源自蒲松龄《聊斋俚曲》的老戏,在齐鲁大地传唱了三百年。木匠张木匠中年丧妻,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拉扯成人。长子大乖考取功名,次子二乖经商致富,本该安享晚年的老父亲,却被当成皮球在两个儿子家踢来踢去。寒冬腊月,大乖将父亲架在两家院墙的墙头,老木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,那个盛着残羹冷炙的粗瓷碗,终于从颤抖的指间滑落。
这声碗碎藏着中国戏曲独特的意象密码。在传统民俗中,摔碗既象征决裂,更暗含摔碗断亲的谶语。梆子戏老艺人传承着这样的程式:碗要摔在鼓点最密处,碎片需飞溅至台前三尺,老旦的哭腔要带着血丝。河北邢台的老戏迷至今记得,某年庙会演到摔碗处,台下突然站起个后生,当众对着白发祖父叩了三个响头。
从山东梆子到山西晋剧,各地戏班给这出戏添了不同戏胆。有的版本让老父亲在弥留之际将毕生积蓄换成铜钱,从墙头撒向不孝子;有的安排地保作证,让逆子在公堂上挨水火棍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那个摔碗的瞬间——在保定直隶老调中,碗碎后要静场三息,只留胡琴如泣如诉,待碎瓷声在观众心头回响够了,才爆发出老生撕心裂肺的儿啊。
新世纪以来,这出劝孝戏在华北农村焕发新生。某地文化馆创新性地让观众登台摔碗,每声脆响都伴着青年志愿者的普法讲解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去年某城市剧院商演此剧时,竟真有企业家包场请全体员工携父母观看。当戏至高潮,昏暗观众席中陆续亮起星星点点的手机灯,照亮了多少人偷偷拭泪的手背。
三百年前的蒲松龄或许不曾想到,他笔下那个摔碎的粗瓷碗,会在高铁穿梭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。在某个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视频的深夜,在某个都市白领给老家汇款的时刻,那声穿越时空的碗碎,仍在叩问着每个中国人:当我们追逐星辰大海时,可还记得来时的路?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