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同口的大叔又开嗓了,这调调怎么越听越上头?
胡同口的大叔又开嗓了,这调调怎么越听越上头?
夏夜的胡同总是格外热闹,蝉鸣声里混着街坊邻里的谈笑声。拐角处那棵老槐树下,总能看到张叔摇着蒲扇,手机支在石墩子上,眯着眼睛跟着咿咿呀呀的调子打拍子。前两天他忽然亮了一嗓子,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一片,倒把遛弯的老王头听得挪不动步子:老张头,你这唱的是哪出啊?听着耳生又耳熟的。张叔嘿嘿一笑,故意拖着戏腔:您猜——
**一、这调门儿里藏着南北韵味**
张叔亮嗓那声叫小番,尾音打着旋儿往天上窜,活脱脱把杨四郎的憋屈劲儿唱出了十成十。这调子听着像京剧,可细品又多了几分市井气。胡同里懂行的李奶奶拄着拐杖直点头:这是京梆子!当年'小香水'在广和楼唱《大登殿》,那高腔能掀了戏棚顶。话音未落,张叔手机里又传来河南口音的念白,一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中气十足,倒把豫剧的泼辣劲儿揉进了北方的爽利里。
**二、老戏骨的手机歌单不简单**
趁着张叔去续茶的空当,我瞄见他手机里存着《锁麟囊》的春秋亭选段,程派青衣的水袖仿佛要从屏幕里甩出来。往下翻竟还有晋剧《打金枝》的劝宫,河北梆子《蝴蝶杯》的藏舟,最底下压着段黄梅戏《天仙配》的路遇。这些老唱段像被盘出包浆的核桃,经他粗粝的嗓子一打磨,反倒透出温润的光。隔壁院儿刚搬来的90后小赵听着听着入了神:这可比流行歌带劲儿,跟喝老白干似的,辣嗓子但回味足。
**三、戏台搭在青砖灰瓦间**
张叔说这些唱段都是跟着公园里票友现学的,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戏曲APP。上个月社区搞非遗展演,他套件褪了色的戏服就往台上站,一段评剧《花为媒》的报花名愣是唱出阮妈的神韵,逗得台下老头老太太笑出泪花。如今胡同口的快递小哥都能哼两句苏三离了洪洞县,外卖箱上贴着京剧脸谱贴纸,外卖单备注栏里不时冒出句不要葱花,要西皮流水。
槐花落满石墩时,张叔的手机里正放着秦腔《三滴血》选段。他眯着眼跟着哼,蒲扇在膝盖上打着拍子,身后斑驳的砖墙仿佛变成了流动的戏台。路过的小姑娘举着手机录像,他忽然来了段越剧《梁祝》的十八相送,吴侬软语从北方汉子的喉咙里淌出来,惊飞了又要落回枝头的麻雀。这胡同里的戏,从来就不在宫商角徵羽的规矩里,倒是把人间烟火气,唱成了最动听的散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