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晴河南戏:村头老槐树下的人间悲喜

布晴河南戏:村头老槐树下的人间悲喜

豫东平原的秋日晌午,总有三五老汉蹲在老戏台前的磨盘上抽旱烟。蓝布衫上的汗渍洇成地图,烟袋锅子敲着青石板的脆响里,冷不丁就会飘出几句《打金枝》的唱词。这片黄土地上,河南戏不是舞台上的阳春白雪,而是庄稼人犁耙间隙的喘息,是农妇纳鞋底时哼的小调,是婚丧嫁娶时必请的礼数。

**一、土台子上的大千世界**

鹿邑县赵村的老戏台,不过是用二十八个石磙垒成的土台子。台前两棵歪脖子枣树栓块蓝粗布,便是遮风挡雨的幕帘。开戏前,后台总飘着香油混着铅粉的古怪气味——旦角用棉籽油调铅粉画眉,生角拿锅底灰勾脸谱。七十三岁的琴师赵长顺说:咱这弦子一响,皇帝老子也得从戏文里爬出来。

去年收麦时节,豫剧《抬花轿》在十里铺连演三天。周家班主周红玉记得清楚,第三日唱到轿帘轻挑见郎君时,台下乡亲突然骚动。原来村东头王寡妇听得入神,竟把怀里吃奶的娃娃掉进了麦秸垛。这场意外倒成就段佳话,如今村里人打趣新婚夫妇,总说可别学王婶子看戏丢娃娃。

**二、戏文里的庄稼哲学**

太康县马头镇的庙会戏台,青砖缝里还嵌着光绪年间的香灰。老辈人讲戏讲究三哭三笑:《程婴救孤》要哭湿三条手帕,《刘墉下南京》得笑岔三回气。但庄稼人最爱的还是《陈三两爬堂》,这出曲剧在豫东传唱百年,戏文里那句官清民自安被老支书写在村委会斑驳的黑板上。

去年伏天大旱,杞县柿园乡请来越调《诸葛亮吊孝》。当借东风的唱词在干裂的田埂间回荡时,台下忽然有人嚎啕大哭。原来是种粮大户李丰收,他承包的百亩玉米地正闹枯叶病。后来乡里传言,那场戏后第七天,当真落了场透雨。真假不论,倒是李丰收从此成了戏班子的铁杆票友。

**三、手机屏幕里的传承**

柘城洪恩乡的90后旦角杨晓燕,抖音账号有七万粉丝。她穿着练功服在辣椒地里拍《花木兰》选段,背景是隆隆作响的收割机。有网友留言:这可比电视剧得劲!上个月,她带着戏班子在县城商场唱《朝阳沟》,电子屏上滚动着买一送一的促销信息,银环的亲家母你坐下和导购的新款八折奇妙共鸣。

在淮阳太昊陵庙会上,七岁的小学员王梦圆画着花脸唱《穆桂英挂帅》。她身后的二维码贴着打赏支持非遗传承,扫码声与锣鼓点此起彼伏。老艺人们眯着眼笑:这丫头片子,可比咱们当年对着老黄牛练嗓强多喽。

暮色四合时,商丘古城墙根下,二夹弦的胡琴声混着烤红薯的香气。遛弯的老人们跟着《王华买爹》的调子摇头晃脑,穿汉服拍照的姑娘们举着自拍杆凑热闹。河南戏就像地头的蒲公英,风一吹就散入寻常巷陌,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,在短视频的流量里,倔强地开着黄灿灿的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