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戏班五朵金花:一出《梨园春》唱响十里八乡

民间戏班五朵金花:一出《梨园春》唱响十里八乡

在皖南青山绿水间,流传着这样一个梨园传奇——五个农家女儿组成的五朵金花戏班,用一出自编自演的《梨园春》,在十里八乡掀起观戏热潮。这支特殊的戏班没有科班出身的演员,却凭着对戏曲的痴迷,硬是在田间地头唱出了专业水准。

一、五姐妹的梨园情

大姐红梅天生一副金嗓子,十岁就能把《女驸马》唱得有板有眼。二姐腊梅跟着镇上的老琴师学二胡,寒冬腊月里手指冻得通红也不肯停。三妹春梅自小爱看武戏,把扁担当花枪耍得有模有样。四妹秋梅痴迷青衣扮相,用野花汁当胭脂,荷叶作水袖。五妹冬梅虽年纪最小,却是编故事的好手,把乡间传说改编成戏文。

2015年春节,五姐妹在村头老槐树下即兴表演《打猪草》,没想到十里八乡的乡亲打着火把赶来听戏。这场意外走红让她们萌生了组建戏班的念头,从此白天下地干活,晚上就在谷仓里排戏。

二、戏里戏外皆文章

《梨园春》这出戏的创作充满乡土智慧。她们把黄梅戏的婉转与庐剧的质朴相结合,在传统曲牌中加入皖南山歌元素。戏服是拿旧蚊帐改的水袖,头面用竹篾编成凤冠,胭脂用凤仙花捣汁,连武戏用的刀枪都是竹片削制。

最妙的是戏文编排。全剧以四季轮回为线,春演《采茶歌》,夏唱《渡江记》,秋赋《丰收乐》,冬颂《瑞雪吟》,中间穿插着五姐妹各自拿手的绝活。当大姐唱到采得新茶换旧符时,台下老茶农跟着抹眼泪;五妹扮的小丑插科打诨,又惹得满场哄笑。

三、乡野梨园别样红

这支草根戏班的走红绝非偶然。她们把农事节气编成戏文,用方言俚语道白,让戏曲真正接了地气。农忙时节在晒谷场演出,幕天席地的舞台反倒成就了最生动的观戏体验。有戏迷说:看她们演戏,就像听自家闺女拉家常。

如今五朵金花已接到县文化馆的邀请,开始系统学习戏曲程式。但她们坚持保留原生态的表演风格,最近还把直播带货编进新戏《电商记》。这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剧目,又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击。

夕阳西下,五姐妹结束排练走向炊烟袅袅的村舍。田埂上飘来她们清亮的唱腔:莫道农家无雅韵,锄头扁担亦生香...这悠扬的曲调,正是一个民间戏班最动人的注脚。在她们身上,我们看到了戏曲艺术最本真的模样——生于泥土,长于民间,永远带着生活的温度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