菱角飘香处一曲醉江南——探秘《采红菱》的前世今生

菱角飘香处一曲醉江南——探秘《采红菱》的前世今生

暮春时节的江南水乡,菱塘里浮萍初绽,采菱女摇着小舟,船头堆满红菱角。水波荡漾间,忽闻悠扬婉转的曲调: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……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《采红菱》,原是扎根在吴越大地的一株并蒂莲,它的故事要从清末民初的田间地头说起。

一、水乡谣曲出深巷

光绪年间的太湖之滨,渔民们劳作时总爱哼些即兴小调。某日渔家女阿菱在采菱时,被邻船青年阿生唱的山歌打动了心弦,两人一唱一和间,竟编出一段动人的对唱。这原生态的渔歌被称作采红菱调,在无锡、苏州的河汊间口耳相传。

1926年的上海天蟾舞台,滩簧艺人王筱新首次将这首田歌搬上舞台。他保留了依呀依得儿喂的村野韵味,又添上俏皮的念白。当男声唱出采红菱要唱采红菱,女声应和姐姐妹妹都爱听时,台下观众连声叫好。这出《双采菱》自此成为申滩经典剧目。

1953年,中央音乐学院采风队在无锡东亭乡录下老船工周浩生的原生态唱法。磁带上沙沙的杂音里,那未经雕琢的嗓音仿佛带着菱塘的水汽,让音乐家们惊叹:这才是江南的魂!

二、吴侬软语入戏来

在无锡锡剧团的排演厅里,年过七旬的老艺人李桂英示范着《采红菱》的经典身段。她手中的船桨轻点地面,脚步如踏浪而行,眼神流转间尽是少女的娇羞。这种摇船步讲究腰胯微摆,脚尖轻踮,既要显出水波荡漾,又不可失了端庄。

伴奏的胡琴师傅王伯良调试着琴弦:调门要降半音,模仿菱叶上的露珠将落未落的颤音。三弦与琵琶的和声中,突然插入一声清亮的梆子,仿佛惊起菱塘里的白鹭。这些细节都是老艺人口传心授的独门绝技。

苏州评弹名家邢晏芝曾将《采红菱》改编成长篇弹词。她独创的晏芝调在琵琶轮指间忽急忽缓,唱到手拉手儿笑盈盈时,弦声戛然而止,仅用气声轻吐,听得满场观众屏息凝神。

三、菱歌新唱动四方

2016年乌镇戏剧节上,先锋戏剧《菱·生》将传统唱段与全息投影结合。虚拟的采菱女从水幕中走出,与真人演员对唱。当得呀得郎有心的唱词响起,观众席飘来阵阵菱角清香,这种五感体验让00后观众直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潮。

在B站音乐区,古风歌手阿册用戏腔翻唱的《采红菱》已获百万播放。戏腔与电音的碰撞中,突然插入苏州方言RAP:六月荷花八月菱,吴歌越调总关情,弹幕瞬间被文化DNA动了刷屏。

今年清明,无锡荡口古镇举办首届采菱节。游客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地道的采菱调,亲手采摘带着晨露的红菱。当夕阳染红菱塘,上百人齐声合唱的场面,让人恍见百年前那对划船对歌的恋人。

从渔舟晚唱到世界舞台,《采红菱》就像水乡女子发髻上的菱花簪,历经岁月愈发温润动人。当现代剧场的光影与传统唱腔相遇,当短视频里的戏腔挑战赛让年轻人争相模仿,这株江南并蒂莲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新蕊。菱塘依旧,歌声未老,只要吴语呢喃处,总有红菱暗香来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