踩着高跷唱大戏,这门绝活竟传承了千年!

踩着高跷唱大戏,这门绝活竟传承了千年!

三丈高的木腿扎进黄土地,大红戏服在风中猎猎作响。河北昌黎的城隍庙前,一位鬓角斑白的老艺人踩着两米多高的木跷,甩着水袖唱起《穆桂英挂帅》,高亢的梆子声惊飞檐角铜铃。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场景,而是中国最惊险的传统戏曲——高跷戏的日常演出。这种将惊险杂技与传统戏曲完美融合的艺术,在乡间庙会上已热闹了八百个春秋。

一、木腿上的戏台:高跷戏的前世今生

北宋汴京的瓦舍勾栏里,艺人踩着三尺木跷演绎《目连救母》的传奇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当时已有踏跷作戏的记载,艺人们在木跷上翻跟斗、劈叉,引得观者喝彩连连。到了明清时期,这门技艺在华北平原生根发芽,河北、山西、河南交界处的艺人将地方戏曲融入高跷表演,创造出独特的高跷戏。

在晋北代县,至今流传着高跷过刀山的绝技。艺人踩着两米高跷,在三十六把钢刀架起的刀阵中穿行,边唱晋剧边做鹞子翻身。河南新乡的高跷戏更讲究跷上叠罗汉,九层人塔足有三层楼高,顶端的孩童还能唱完一整段豫剧《花木兰》。

二、跷尖上的绝技:传统与现代的碰撞

高跷戏演员的日常从鸡鸣开始。山西定襄的老艺人赵金锁,每天要在自家院墙上练三炷香的跷上金鸡独立。他脚踩的特制木跷重达八斤,跷身用百年枣木雕刻,底部包着防滑铁皮。练了三十年,膝盖里还有当年摔碎的骨渣。赵师傅说着撩起裤腿,露出布满疤痕的小腿。

这门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。河北昌黎高跷戏省级传承人王宝山算过账:一副定制木跷要两千元,刺绣戏服上万元,年轻学徒至少要练五年才能登台。现在整个昌黎县能完整演出《高跷老调》的,只剩他们戏班七个人。

三、云端上的坚守:非遗保护的破局之路

在河南滑县道口镇,00后姑娘李雪薇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。她将电子音乐融入传统唱腔,把木跷改造成可拆卸的碳纤维材质,抖音直播间里,她踩着高跷跳街舞的视频获赞百万。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,但得让年轻人觉得酷。梳着脏辫的姑娘如是说。

山西晋城的非遗保护中心别出心裁,把高跷戏带进小学校园。孩子们踩着半米高的练习跷,在体育课上边唱边跳《三打白骨精》。文化馆还开发了高跷戏主题手游,玩家可以操控虚拟角色完成跷上翻跟斗的任务,不知不觉间记住了戏词唱腔。

夜幕下的城隍庙前,老艺人们卸下木跷,将浸透汗水的绑腿仔细收进樟木箱。十里八乡的观众渐渐散去,但手机屏幕的微光还在闪烁——年轻人录下的演出视频正通过5G信号飞向云端。这传承了八百年的绝技,正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寻找新的支点,让木跷上的唱腔继续回荡在天地之间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