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园子搭戏台:那些在田间地头唱响的民间戏曲

菜园子搭戏台:那些在田间地头唱响的民间戏曲

浙江永嘉某片绿油油的芥菜地里,老农陈伯放下锄头,抬手擦了把汗。远处传来的锣鼓声让他眼睛一亮:是莲花落开唱了!邻村戏班子的演员们正踩着田埂往菜地走来,几个动作麻利的后生已经用竹竿撑起红布当幕布。这种在菜园子里搭台唱戏的景象,在中国乡间传承了数百年,那些沾着泥土芬芳的戏曲声腔,比任何金碧辉煌的剧院都更接近生活的本真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曲

在皖南山区,采茶季的清晨总飘荡着悠扬的黄梅调。茶农们背着竹篓穿行在梯田间,随口哼唱的《打猪草》小调与露珠一同滚落茶叶。这种源自田间对歌的戏曲形式,最初就是农民在劳作间隙即兴创作的娱乐。湖北天门的花鼓戏更绝,演员直接站在刚收割的稻茬上表演,草台班子用竹竿挑起红灯笼,老农们把斗笠倒扣过来当板凳,这样的戏台每年秋收后都会在打谷场上自然生长出来。

湖南浏阳河畔的皮影戏班有句老话:唱戏要唱给庄稼听。他们的《刘海砍樵》必在白菜地旁开演,说这样能保佑菜苗不招虫害。戏班主李师傅至今记得,三十年前他第一次在萝卜地里表演时,台下坐着的除了乡亲,还有整整齐齐码在地头的萝卜,月光下白生生的萝卜倒真像是静默的观众。

二、二十四节气里的戏码

清明时节的皖北菜园,常能听见泗州戏《拾棉花》的唱段。演员们挎着竹篮穿梭在棉田里,唱词里夹杂着真实的摘棉动作,看戏的大娘时常分不清戏里戏外,跟着节奏就把自家棉花摘完了。这种沉浸式戏曲表演,让农活也变得欢快起来。

立夏当天,浙江绍兴的茭白田埂上必演目连戏《白蛇游湖》。戏班子会特意选片水田,白娘子和小青踩着高跷在茭白丛中穿行,衣袂拂过青翠的叶片,倒真像是蛇妖游走水间的模样。有年发大水,演员们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照演不误,乡亲们划着菱桶围成观众席,反倒成就了最难忘的端午大戏。

最妙的要数河北邯郸的黄瓜戏。每年头茬黄瓜上市时,菜农们把最水灵的黄瓜扎成花轿,由丑角顶着表演《大登殿》。待戏演到金瓜武士出场时,台下观众便笑着把黄瓜抛向戏台——这些带着毛刺的黄瓜,可比金瓜更让演员们欢喜。

三、菜园戏台的现代新生

在江苏张家港的现代农业园里,90后新农人把昆曲《牡丹亭》搬进了智能温室。杜丽娘的水袖拂过无土栽培的紫苏,柳梦梅的折扇挑起滴灌管道的水珠,全息投影的牡丹在生菜架间绽放。这场科技+戏曲+农业的跨界演出,让年轻观众直呼杜丽娘改行种有机菜了。

陕西华阴的老腔艺人们则在西兰花田里找到了新舞台。他们用摘菜的竹筐当打击乐器,把《将令一声震山川》改编成《菜令一声震山川》,吼得菜叶上的露珠都在颤动。有次市领导来考察,老把式王铁山即兴编词:你看这西兰花,层层叠叠像宝塔,现代农业顶呱呱!惹得众人拍腿叫好。

这些在菜地里生生不息的戏曲,就像田间的野草,越是贴近土地,越显蓬勃生机。当都市剧院里的名角在聚光灯下谢幕时,乡间的戏班子正借着月光收拾行头,菜叶上的露水悄悄打湿了戏服的衣角,而某个放羊的老汉,已经哼着刚学会的唱段走向晨雾中的菜畦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