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甸人学戏指南:家门口的戏曲传承地图

蔡甸人学戏指南:家门口的戏曲传承地图

走在蔡甸的街巷里,总能听见几缕婉转的戏腔从某个转角飘来。或许是在晨练的老者即兴哼唱的楚剧《葛麻》,或许是广场舞队伍里夹杂着汉剧《二度梅》的念白。这座与水为邻的城区,戏曲的种子正悄然在社区土壤里生根发芽。今天,就带您探访蔡甸戏曲爱好者私藏的学戏宝地。

**一、文化馆里的戏曲复兴计划**

蔡甸区文化馆二楼常年飘着锣鼓声,这里每周三下午的戏曲传习所堪称戏迷圣地。68岁的楚剧传承人李桂枝老师总爱提前半小时到场,把老式卡带机擦得锃亮。现在年轻人学戏讲究速成,可这身段眼神哪是速成得了的。李老师边说边比划着《百日缘》里的经典兰花指,眼角的皱纹随着唱腔起伏舒展。

传习所采取老带新模式,既有专业演员示范教学,也有戏迷自发组织的互学小组。29岁的银行职员小陈正跟着75岁的张爹爹学打板鼓,刚开始觉得打鼓就是用力敲,现在才懂什么叫'板眼分明'。文化馆每月末的戏曲茶座更吸引着汉阳、经开区的戏迷跨江而来。

**二、社区里的草台班子**

走进正街社区活动中心,总能碰见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大妈。她们可不是在排练广场舞,而是正儿八经地跟着社区戏曲队学《柜中缘》。队长王美凤把自家车库改成了戏服仓库,三十多套行头按朝代分类码放。这件蟒袍是找汉正街老师傅定制的,上面的金线还是我带着老姐妹亲手绣的。说话间,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探头张望,王队长立即招呼:小丫们要不要试试水袖?

这样的民间戏曲团体在蔡甸不下十个。知音湖畔的戏迷每周日在亲水平台开水上演义,中核世纪广场的戏曲角每逢节气必唱应景戏码。最特别的要数蔡甸街道的阳台戏班——五六个戏迷开着自家窗户对唱,引得整条街的晾衣杆都成了天然观众席。

**三、校园里的小梅花**

汉阳一中的戏曲社团今年出了个小网红。初三学生周雨彤把汉剧《贵妃醉酒》改编成说唱版,抖音点击量破百万。指导老师刘敏却有些担忧:传统戏的创新不能丢了根。她正在筹备戏曲进校园活动,计划邀请省戏曲院的演员来教孩子们画脸谱、练云手。

在区青少年宫,每周六上午的戏曲启蒙班总是爆满。5岁的小宝妈坦言:报班是想治治孩子的多动症,没想到他迷上了耍花枪。教室墙上贴满孩子们画的戏曲人物,歪歪扭扭的包青天月牙额头上还粘着亮片。

**【学戏小贴士】**

想拜师学艺的街坊可关注蔡甸文旅公众号,每月更新戏曲活动日历。区图书馆古籍室藏有1962年版《汉剧曲谱大全》,凭身份证可预约查阅。知音戏院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开设惠民票专场,散场后常有演员与观众即兴对唱。

夜幕降临时,莲花湖边的戏迷们又亮起了随身音响。胡琴声里,白发翁妪与垂髫稚子同唱海岛冰轮初转腾,湖面涟漪将戏韵一圈圈荡向远方。在这片知音故里,戏曲从未走远,它正以最鲜活的模样,等着每一个有心人前来叩响门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