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梅戏里的苦情书生:蔡鸣凤的戏台人生
黄梅戏里的苦情书生:蔡鸣凤的戏台人生
在皖南乡村的露天戏台下,老戏迷们总爱说起那个唱腔里带三分苦楚的蔡鸣凤。这位黄梅戏名角最拿手的不是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,而是市井巷陌里的悲欢离合。他那副天生的苦相里,仿佛盛着万千普通人的酸甜苦辣。
一、草台班子里走出的名角
蔡鸣凤的戏台启蒙始于安庆乡间草台班。十四岁那年,他跟着挑着戏箱的师傅走村串巷,白天在祠堂前搭台,夜里就睡在稻草堆上。乡间戏班不讲究行头精致,全凭一副好嗓子吃饭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的唱腔里揉进了泥土的厚重,道白时总带着市井的烟火气。
在《小辞店》里,他演的那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客栈老板,念白时总爱把调子往下沉三分。有次在池州演出,台下卖豆腐的老汉听着听着抹起了眼泪,说这唱的不就是自家隔壁王掌柜的故事么。
二、市井百态入戏来
蔡鸣凤最擅长把市井小人物唱活。《菜刀记》里杀猪的屠户,《罗帕记》中受屈的账房先生,这些角色在他演来都带着活生生的市井气。他独创的哭腔唱法,能把一个冤字转出九曲十八弯,观众说听着像钝刀割肉,心里直发颤。
在《天仙配》里他反串董永父亲,那段父子离别的唱段,他把老农的憨厚与心酸拿捏得恰到好处。有戏评人说,蔡鸣凤的戏就像皖南的臭鳜鱼,初闻不觉惊艳,细品方知醇厚。
三、戏台之外的人生况味
台下蔡鸣凤活得比戏里还较真。有次排新戏《当铺风波》,他揣着剧本在当铺门口蹲了三天,看掌柜怎么拨算盘、伙计如何接包袱。后来戏里当铺老板抹鼻烟的动作,就是照着一个老朝奉的习惯来的。
如今再听蔡鸣凤早年的录音带,沙沙的杂音里依然能辨出那份独特的苦味。这苦不是黄连的涩,倒像是陈年普洱的回甘,唱的是小人物的挣扎,道的是平凡日子的百般滋味。戏台上的蔡鸣凤,始终是那个替老百姓说故事的苦情书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