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剧名伶蔡少芳:一嗓清音动岭南

潮剧名伶蔡少芳:一嗓清音动岭南

春郎削发明心志,佛门难断红尘思。当这句婉转的潮韵在剧场响起,老戏迷们总会默契相视——这必定是蔡少芳的《张春郎削发》开场了。这位潮剧青衣名角,用五十载光阴在红氍毹上刻下独属自己的艺术印记。

一、梨园世家走出的青衣明珠

1968年的汕头戏校考场,15岁的蔡少芳面对考官唱完《扫窗会》选段后,现场陷入片刻沉寂。主考官姚璇秋突然起身鼓掌,这位以严苛著称的潮剧大师,竟当场收下这个嗓音清亮的少女为徒。自此,蔡少芳正式踏入潮剧艺术殿堂。

在戏校的五年间,她每天清晨五点便到榕树下练嗓。潮剧特有的双拗声发声技巧,需要同时控制真假声转换与鼻腔共鸣,她硬是对着水井反复琢磨,直到能精准把握每个音准的颤动。这份执着,让她的唱腔既有青衣的婉约,又透出难得的清亮通透。

二、声腔艺术的三重境界

在演绎《汉文皇后》中的窦姬时,蔡少芳将潮剧活五调的悲怆发挥到极致。当唱到深宫寂寞二十秋时,她将传统唱法中的颤音转为气声,让哀怨之情如寒泉般沁入人心。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求变,而是源于她对人物命运的深刻理解。

她的表演总带着独特的书卷气,这得益于常年研读剧本的习惯。《百花赠剑》中长公主的傲骨,《穆桂英》中巾帼的英气,都被她演绎出不同层次。曾有戏迷形容她的唱腔像潮绣上的金线,细看每道纹路都藏着故事。

三、守艺人的文化担当

2003年非典期间,剧团被迫停演。蔡少芳却带着弟子们在露天剧场坚持排练,她说:潮剧就像韩江水,越是艰难越要流淌。这段经历催生了后来轰动一时的现代戏《风雨侨批》,她在剧中塑造的侨批局女掌柜,成为新时代潮汕女性的艺术典型。

年过花甲仍坚持带徒授艺,蔡少芳的教学方式别具一格。她会带学生到潮州老厝采风,在嵌瓷壁画前讲解传统戏曲的审美意蕴。这种将生活体验融入艺术传承的方式,让年轻演员们真正触摸到潮剧的文化根脉。

从艺五十周年专场演出落幕时,蔡少芳站在洒满灯光的舞台上轻声说道:潮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在潮人血脉里的乡音。这位用一生守护传统戏曲的艺术家,用她的唱腔证明:真正的艺术永远年轻,就像潮汕平原上生生不息的木棉花,岁岁年年绽放新红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