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韵坤声:蔡秀坤的梨园人生
潮韵坤声:蔡秀坤的梨园人生
在粤东潮剧戏迷的记忆里,总有一抹清亮的嗓音穿透戏台的锣鼓声。蔡秀坤这个名字,就像潮汕人茶盘上的白瓷盖碗,看似寻常却承载着岁月的沉香。这位潮剧名伶用四十载光阴,在红氍毹上演绎着潮汕女子的万般情态。
一、村头古榕下的启蒙
1960年代的汕头澄海,十岁的蔡秀坤每天放学后总要绕道村口的老戏台。那时戏班在乡间流动演出,她总爱蹲在台侧的竹帘后,看旦角们描眉画眼。老艺人陈楚钿偶然发现这个眼睛发亮的小姑娘,一句阿妹,想学戏吗改变了她的命运。
在陈师傅的严格教导下,蔡秀坤每天凌晨四点就要到韩江边吊嗓。潮剧特有的活五调需要特殊的发声技巧,她曾为练好《苏六娘》中的一句拖腔,反复揣摩三个月。戏班里的师姐记得,这个瘦小的师妹总在后台对着镜子练眼神,连吃饭时都在比划水袖动作。
二、光影交织的舞台人生
1983年的《陈三五娘》让蔡秀坤声名鹊起。她扮演的黄五娘既有闺阁千金的矜持,又带着潮汕女子特有的泼辣。处理投荔这场戏时,她创新性地加入抛袖转身的动作,将少女怀春的羞怯与果敢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老戏迷至今记得那方绣帕从她指尖滑落时,戏院里此起彼伏的叹息。
在传承经典的同时,蔡秀坤大胆尝试新编戏。《风雨双英》中她分饰母女两角,用不同的声腔区分人物:母亲的唱腔沉郁如潮州大锣鼓,女儿的声线清越似凤凰箫。这种突破让她在1992年获得广东省戏剧牡丹奖,评委会特别赞赏她守正创新而不失潮韵。
三、幕后的艺术人生
褪去戏装的蔡秀坤,生活简单得令人意外。她坚持住在老城区的骑楼里,每天清晨到菜市场买最新鲜的狮头鹅肉。家里最显眼的是整面墙的戏本收藏,从清代手抄本到现代油印本,每册都贴着密密麻麻的笔记。她说:潮剧就像工夫茶,要慢慢焙才能出滋味。
退休后的蔡秀坤更忙碌了。她在汕头戏曲学校开设大师班,独创以声塑形教学法。看着年轻学员,她常想起自己第一次登台时的场景:那天下着毛毛雨,我的水袖被雨水打湿了,可台下阿婆们的眼泪比雨水还多。
如今七旬的蔡秀坤依然定期参加民间曲社活动。当熟悉的椰胡声响起,她眼角的皱纹里又流转着少女的神采。或许这就是潮剧的魅力,让一代代艺人把人生百味都酿成了戏台上的唱念做打。在潮汕的晚风里,那些婉转的唱腔仍在诉说着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