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觅清音:蔡忠良的戏台人生
梨园深处觅清音:蔡忠良的戏台人生
在江南水乡的晨雾里,总飘荡着几缕若有若无的丝竹声。穿过斑驳的粉墙黛瓦,循着婉转的唱腔望去,总能看见那个在后台勾画脸谱的颀长身影——蔡忠良。这位从绍兴水乡走出来的越剧名角,用四十载春秋在戏台上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画卷。
一、初踏红氍毹
1983年的春天,绍兴古戏台的石阶上落满了紫藤花瓣。十七岁的蔡忠良第一次穿上绣着金线牡丹的戏服,水袖轻扬间,《白蛇传》的许仙活脱脱立在了台前。他刻意压低嗓音模仿老生的唱腔,却在不经意间透出少年特有的清亮。台下老票友们眯着眼睛,从茶盏升腾的热气里捕捉着这个新人的每个身段。
那日的演出谢幕时,蔡忠良的云履不慎勾住了幕布。他灵机一动,顺势做了个卧鱼的姿势,倒惹得满堂喝彩。这个意外成了他艺术生涯的注脚——在规矩方圆间舞出别样风流。
二、戏里春秋长
在《陆游与唐琬》中,蔡忠良将陆游的文人风骨演绎得入木三分。当唱到错错错三叠时,他特意借鉴了昆曲的咬字方法,每个字都像浸透了黄藤酒般苦涩。有次在杭州大剧院演出,他即兴加了一段甩发功,三千青丝在追光中化作漫天愁绪,连伴奏的琴师都忘了跟上节拍。
饰演《追鱼》中的张珍时,他连续三个月观察西湖锦鲤的游姿。某日暴雨突至,他立在湖心亭看鱼群逆流而上,忽然悟出了书生赴考时那份孤勇。次日排戏,他给跃龙门的经典身段添了三分挣扎七分决绝,导演激动得摔了手中的剧本。
三、粉墨写人生
蔡忠良的戏箱里总备着半块松烟墨,每次勾脸前都要亲手研磨。他说墨香能让人想起宣纸上的工笔仕女,那是戏曲最本真的模样。有次下乡演出突遇停电,他借着月光完成《梁祝》的十八相送,观众举着手机照明,竟成了流动的星河。
在排练新编戏《兰亭记》时,他坚持每天用毛笔抄写唱词。宣纸堆了尺余高时,终于琢磨出王羲之挥毫时的气韵。首演那日,他写永和九年的泼墨动作,让书法与身段浑然天成,谢幕时掌声持续了整整十五分钟。
戏台上的幕布开合了千万次,蔡忠良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吊嗓的习惯。乌篷船摇过河道时,船娘们常能听见水阁里飘出的唱段,时而清越如鹤唳,时而低回似檐雨。那些声音穿过岁月,在青石板上叩出深浅不一的年轮,恰似戏文里唱不尽的离合悲欢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