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节里的舞,竟藏着这么多门道?

戏曲节里的舞,竟藏着这么多门道?

在江南某地举办的戏曲艺术节上,一段行云流水的长绸舞惊艳了所有观众。八位身着戏装的舞者手持三米长的彩绸,随着胡琴声起,绸缎时而如惊涛拍岸,时而似流云追月。有位老票友喃喃自语:这分明是《天女散花》的绸子功,可怎么又透着《白蛇传》的水袖韵?

**一、戏中有舞舞中有戏**

戏曲艺术自诞生起就与舞蹈血脉相连。昆曲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的游园惊梦,每一个转身都暗合着工尺谱的韵律;京剧武戏里的起霸程式,本就是脱胎于古代战舞的遗存。在山西梆子的传统剧目里,至今保留着跑竹马的民间社火元素,演员们踩着高跷般的竹马架,在戏台上走出繁复的八卦阵型。

**二、一方水土一方舞**

在福建泉州举办的国际木偶节上,提线木偶表演的《火焰山》让观众大开眼界。孙悟空与铁扇公主斗法的桥段中,木偶不仅能完成连续空翻,手中的芭蕉扇还能抖出真实的火焰效果。这种将傀儡戏与杂技结合的表演形式,源自当地嘉礼戏百年传承的绝活。

**三、古艺新诠见真章**

去年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的新编京剧《洛神赋》,编导大胆引入现代舞的编排理念。当曹植与洛神隔水相望时,十二位舞者手持碧色绸缎模拟洛水波涛,演员在水袖舞中融入芭蕾的足尖技巧,既保留了戏曲写意之美,又赋予角色更立体的情感表达。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,编舞团队曾用三个月时间向老艺人学习云手山膀等程式动作的要领。

戏曲节上的舞蹈从来不是单纯的视觉点缀。某次演出结束后,有位年轻舞者擦拭着被水袖磨破的手指说:老师傅总说'戏要三分生',我们这代人的功课,就是在程式里找到活泛劲儿。当古老的翎子功遇上街舞的律动,当传统把子功碰撞现代剧场科技,这种看似冒险的尝试,或许正是让传统艺术永葆青春的秘密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