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娃寻父泪涟涟,一曲《卷席筒》动中原
苍娃寻父泪涟涟,一曲《卷席筒》动中原
爹啊——你在哪儿啊!河南乡间戏台上,头扎冲天辫的小苍娃一声哭腔,台下婆子媳妇早已掏出手绢抹泪。这出让人笑中带泪的《卷席筒》,在豫西山区传唱了半个多世纪,可您知道吗?这出戏背后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梨园传奇。
**一、草台班里的神来之笔**
1956年的洛阳老城,曲剧艺人王振东蹲在文华巷口啃烧饼,忽然听见街边老妇人骂孩子:再淘气就把你卷草席扔了!这句话像道闪电劈中了他。当晚,曲剧团的煤油灯亮到三更天,王振东与编剧李金波把豫西童谣麻尾鹊,尾巴长,娶了媳妇忘了娘揉进戏文,一个头戴虎头帽、腰系红绸带的活宝苍娃跃然纸上。
这个调皮捣蛋的苍娃可不简单:他会在公堂上学县太爷翘胡子,会在雪地里滚成雪球逗嫂嫂笑,可当他捧着破碗沿街寻父时,戏台下的庄稼汉都红了眼眶。老艺人们说,这角色把豫西人苦中作乐的劲儿演活了。
**二、麻绳草席见真情**
苍娃腰间那根五色麻绳大有讲究。豫西风俗,新生儿要用麻绳系红布,寓意命贱好养活。戏里苍娃用这根麻绳捆过柴火、绑过恶奴,最终却用它系着草席背起病重的继母。当他在冰天雪地里摔得鼻青脸肿,草席散开露出继母苍白的脸,台下观众无不哽咽。
最绝的是那场卷席筒戏:苍娃把草席铺成船,拿竹竿当桨,唱着席筒当作乌篷船,飘飘荡荡找爹娘,活脱脱把中原儿歌化成了水墨丹青。这种土得掉渣的表演,反而让城里来的戏剧专家拍案叫绝。
**三、从田间地头唱到京城**
谁也没想到,这个土里土气的小戏竟一路唱进了中南海。1959年国庆献礼演出,苍娃扮演者马骐在人民大会堂即兴加了一段数来宝,把河南十八县特产编成顺口溜,逗得周总理哈哈大笑。散戏后总理特意到后台说:这个娃子演得好,老百姓就爱看这样的戏!
如今在洛阳瀍河回族区,还能找到当年首演《卷席筒》的草台班子旧址。斑驳的土墙上,一九五六年七月廿八开锣的字迹依稀可辨。据说每逢阴雨天,老戏迷们仍能听见墙缝里飘出苍娃那带着奶味的唱腔:我的爹啊,你咋忍心把儿抛......
这出戏之所以百年不衰,或许正因为它道出了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:再苦的日子,也要笑着过;再远的爹娘,也要拼命找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