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人学戏指南:家门口的梨园传承地
沧州人学戏指南:家门口的梨园传承地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这句梨园行话在沧州格外有分量。这座运河古城不仅有吴桥杂技名扬天下,更有深植民间的戏曲基因。今天就带您探访沧州的戏曲传承地,无论您是票友想吊嗓子,还是家长想给孩子开蒙,总有一处戏窝子适合您。
一、科班传承:沧州艺校戏曲专业
沧州艺术学校三楼常年飘着京胡声,这里是全市唯一开设戏曲表演专业的中专院校。每天早上6点,练功房就挤满了压腿的学生,水袖翻飞间能看到老教师手把手纠正动作的身影。艺校采取师带徒模式,聘请了原沧州京剧团武生名家张立民坐镇,河北梆子传承人李凤云每年定期授课。2023年毕业的15名学员中,有7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。
二、百姓戏台:社区里的公益课堂
运河区文化馆每周三晚的戏曲公益课总是座无虚席。63岁的王秀兰阿姨带着孙女来学《穆桂英挂帅》,咱沧州人哪个不会哼两句梆子腔?文化馆采取老带新模式,既有专业老师教身段唱腔,也有票友自发组织的切磋会。新华区运河梨园社团更把课堂搬到公园凉亭,伴着运河水声唱念做打,已成清晨一景。
三、民间有高人:那些隐于市井的戏窝子
青县曹寺镇有个传奇的农家院,主人刘保柱收藏着三百多套戏服,院里搭着简易戏台。这位原县剧团琴师退休后,带着十几个徒弟传承西路梆子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,十里八乡的戏迷都聚在这里,烧饼就茶水能听一整天戏。在沧县旧州镇,76岁的评剧老艺人陈桂荣仍在教孩子们《花为媒》,她说:只要还有人想学,我这把老骨头就教得动。
从专业院校到街头巷尾,沧州的戏曲传承始终带着烟火气。这些星罗棋布的学戏去处,就像运河里不息的浪花,托举着传统艺术的传承之舟。下次路过街角听到胡琴声,不妨驻足片刻,或许就能邂逅一段动人心魄的梨园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