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沧州戏曲乐班探秘:这些幕后乐师的名字值得被记住》
《沧州戏曲乐班探秘:这些幕后乐师的名字值得被记住》
在沧州戏曲的百年传承中,戏台上的生旦净末总能赢得满堂喝彩,而幕布后的乐队却鲜少被聚光灯照亮。今天,我们穿过锣鼓声与丝竹韵,细数那些用指尖与气息托起沧州戏曲的幕后功臣。
**一、弦乐组:三代弓弦传古韵**
沧州梆子剧团老乐师王金香(1928-2005)的坠胡堪称一绝,他改良的双马尾弓法能让梆子腔的悲怆感直击肺腑。其徒孙刘立新至今保留着师父用牛角特制的琴码,每逢《窦娥冤》必用此物。青年演奏家李月明将电子二胡融入新编戏《大运河畔》,用现代技法诠释着老曲牌《小开门》的变奏。
**二、管乐组:唢呐声里写春秋**
沧南唢呐王张宝林(1935年生)能同时吹奏两支唢呐,曾在1979年全省汇演中凭《将军令》技惊四座。其女张秀兰继承家学,开创了适合女性气息的弱音吹法,让《哭坟》选段的悲音更显缠绵。沧县农民乐社保留着已故艺人赵铁柱(1912-1987)传下的芦苇哨片制作技艺,这种用运河水浸泡三年的芦管,能吹出独特的沙哑音色。
**三、打击乐组:鼓点敲出运河魂**
青县老鼓师周振邦(1948年生)的板鼓技法被录入省级非遗,他手抄的工尺谱本里藏着二十余种沧州特有的锣鼓经。2016年在台湾演出的《钟馗嫁妹》中,其徒孙马晓辉用改良梨花板演绎鬼步鼓点,让传统【急急风】有了魔幻色彩。肃宁鼓乐厂第三代传人王建军仍坚持手工蒙制堂鼓,他说:用运河南岸黄泥脱的鼓圈,声儿才够浑厚。
**四、新生代的跨界实验**
90后扬琴手陈露将评剧《花为媒》的过门改编成爵士版,在沧州博物馆非遗展演中引发热议。沧州师院民乐系学生组成的运河水韵乐团,用笙箫演绎梆子腔时加入电子合成器,这种新乐府形式正在抖音平台获得年轻观众追捧。
从运河码头草台班的即兴伴奏,到大剧院里的专业乐团,沧州戏曲乐班的故事远不止于乐器本身。当我们下次观看《宝莲灯》或《穆桂英挂帅》时,不妨多留心幕侧那些随旋律起伏的身影——正是这些乐师用毕生坚守,让沧州戏曲的魂魄在丝竹金石间永续传承。
(配图建议:沧州梆子剧团乐班历史合影、王金香手抄工尺谱、张秀兰改良唢呐特写、周振邦板鼓演奏现场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