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寻访沧州戏曲行当:老店号码怎么查最靠谱》

《寻访沧州戏曲行当:老店号码怎么查最靠谱》

老板,您这儿有《锁麟囊》的戏本子吗?在沧州老城区文化街的转角处,青砖灰瓦的德音阁戏装店里,六十岁的店主王师傅正戴着老花镜修补一顶珍珠点翠凤冠。这家开了三十八年的老店,木招牌上的金漆已经斑驳,却是梨园行当里口口相传的活字典。

沧州的戏迷都知道,要找正宗的戏曲行头,得往老城区的巷子里钻。鼓楼西街的梨园春专卖戏靴,南川楼的金声社专营文武场乐器,想要全套行头,得跑上三五家才能凑齐。这些店铺大多保留着传统经营方式——门口不挂招牌,柜台里不放价目表,熟客都靠口耳相传的电话号码联系。

去年评剧团排新戏《大运河畔》,服装指导李老师跑了三家店才凑齐二十套水袖。她深有体会:现在年轻人想找这些老店,光靠导航可不行。上个月有个北京来的票友,导航带他在新华路转了三圈,最后还是打听到文化馆值班电话才问到了'德音阁'的号码。

这些戏曲老店的主人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新客上门需有老主顾引荐。王师傅的玻璃柜台里常年压着张泛黄的宣纸,上面用毛笔写着五个固定电话,都是梨园行里老师傅的联络方式。现在用智能手机的多了,但老辈人还是习惯晌午头打电话订货。说话间,柜台上的红色座机突然响起,王师傅接起来就是一句地道的沧州腔:是要订蟒袍还是改良靠?

想要找这些老店的联络方式,内行人自有门道。运河区文化馆每月初八的戏曲茶座是最好的打听处,老票友们喝着高末儿,咂摸着西河大鼓的韵脚,不经意间就能问出几家老店的近况。若是急用,不妨到南湖剧场的后台找管事的张大爷,他那本磨破了边的通讯录里,记着半座城的戏曲行当联络图。

最近倒是听说有年轻人在鼓楼广场搞了个戏曲文化市集,把几家老店的微信二维码做成仿古木牌挂在摊位上。不过老主顾们还是更信那串刻在柜台角上的电话号码——就像王师傅说的:这七位数的座机号,可比那些个二维码经得住年月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