操场一角的梆子声:河南戏曲在广场舞地盘杀出重围
操场一角的梆子声:河南戏曲在广场舞地盘杀出重围
傍晚六点的郑州人民广场,东南角的健身器材区突然响起一阵高亢的梆子声。原本在跳广场舞的阿姨们纷纷转头,只见二十多位老人搬来折叠椅,支起便携式投影仪,白色幕布上正播放着豫剧《花木兰》选段。穿绛红唐装的李大爷手持枣木梆子,带着十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,踩着鼓点耍起了戏曲身段。
一、梆子腔遇上广场舞
这片占地不过三十平米的戏曲角,如今成了周边社区的流量担当。每周三、五傍晚,老人们会准时支起设备,幕布上循环播放着从《穆桂英挂帅》到《朝阳沟》的经典唱段。有意思的是,围观人群里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,也有举着手机拍摄的年轻人,甚至还有跟着比划动作的广场舞领队王阿姨。
现在年轻人手机里存的都是流行歌曲,我们得让梆子腔也登上短视频平台。负责设备调试的张大姐边说边展示她的抖音账号,最新一条《七品芝麻官》选段播放量已突破5万。说话间,两个穿汉服的小姑娘凑到幕布前,跟着视频里的水袖动作比划起来。
二、戏曲角背后的硬核配置
看似随性的露天戏台,藏着老戏骨们的精心设计。便携式投影仪特意选了3000流明高亮度款,保证在傍晚天光下依然清晰;移动电源能持续供电6小时,音响系统经过戏曲老乐师调试,既保留梆子戏的铿锵又不扰民。更绝的是他们自制的戏曲卡拉OK系统——通过蓝牙连接,观众可以直接点唱经典唱段,实时显示戏词。
七十岁的赵师傅是设备组的技术总监,他打开改装过的拉杆箱,里面分层摆放着无线话筒、调音台和急救包。别看我们这帮老骨头,搞起新玩意不比年轻人差。他说着掏出手机,展示用AI修复的1958年豫剧《拷红》高清版,画质清晰得能看清演员脸上的油彩纹路。
三、从操场到云端的文化接力
这种露天戏曲角正在中原大地星火燎原。洛阳王城公园的曲剧角开设了线上身段教学,许昌春秋广场的越调戏迷组建了跨代际票友群。最让人意外的是,郑州大学城周边的操场开始出现学生自发组织的戏曲快闪,00后们把豫剧唱段改编成说唱,在B站上引发百万点击。
文化馆退休干部老周道破天机:戏曲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当年就是在田间地头唱红的。他指着正在学耍枪花的初中生,你看孩子们握枪的手势,和玩手游的灵活劲儿一模一样。老戏骨传的是魂,年轻人自有他们的表达方式。
暮色渐浓,操场上的戏曲角亮起LED灯带。幕布上播放着新编豫剧《黄河儿女》,台下观众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,点点星光随着板胡声摇曳。穿AJ运动鞋的男生跟着旋律打拍子,戴老花镜的奶奶轻声哼唱,外卖小哥停下车举起手机——这场跨越时空的戏曲狂欢,正在续写新的篇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