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大娘唱戏:藏在乡音里的千年回响

曹大娘唱戏:藏在乡音里的千年回响

晨雾未散的山坳里,一声清亮的唱腔划破寂静,石板路上挑着扁担的汉子停住脚步,溪边捣衣的妇人直起腰杆,就连屋檐下打盹的老黄狗都支棱起耳朵——曹大娘开嗓了。

这位七旬老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活曲库。她唱的不是字正腔圆的京剧,也不是缠绵婉转的越剧,而是扎根在豫东平原深处的二夹弦。这种诞生于明末清初的稀有剧种,以枣木梆子与丝弦相和的独特伴奏得名,唱腔里带着黄河故道的泥沙味,道白中裹着中原官话的泥土香。

曹大娘年轻时是公社宣传队的台柱子,能连唱三天三夜不重样。她最拿手的《王莽赶刘秀》,把东汉开国的传奇故事揉进俚俗唱词:刘秀走南阳,饥肠辘辘响,遇见卖饭女,面汤暖心肠。三言两语便勾勒出帝王落难的烟火气。那些本应端着架子的历史人物,在她的唱腔里都成了会说庄稼话的邻家叔伯。

老戏台东侧有块青石碑,刻着光绪廿年重修的字样。曹大娘说这是她太爷爷那辈立的,当年方圆百里的草台班子都来这打擂。她总爱指着斑驳的戏台说:你看那台柱子上的刀痕,是唱《单刀会》时武生真刀真枪耍出来的。如今台前荒草萋萋,她却固执地每月初一来此清唱,说怕戏台睡着。

去年非遗普查队来时,摄像机对着曹大娘录了三天三夜。年轻的文化干事捧着录音笔追问:大娘,您这唱法有没有师承谱系?老人摩挲着褪了色的戏服笑答:俺师傅是黄河滩,徒弟是东南风,谱系都写在麦苗尖尖上哩。这话让专家们面面相觑,却让在场的老戏迷们红了眼眶——他们知道,那些没写在纸上的曲牌,早随着播种收割融进了土地的血脉。

立冬那日,曹大娘在晒谷场教孙子唱《小姑贤》。孩子稚嫩的嗓音混着秋风,把婆媳家常唱成了天地大戏。场边堆着的玉米垛沙沙作响,仿佛万千观众在鼓掌。这戏还要唱下去,就像麦子割了又长,就像黄河九曲终入海,就像曹大娘总说的:只要舌头还能打弯,这戏文就断不了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